春暖花开,宁夏的广阔农田一派繁忙景象。走进村民马雅玲的温棚,大片密植的芹菜郁郁葱葱。多年前,她和家人从贫瘠的西海固地区搬迁至银川市闽宁镇园艺村。2021年,她利用务工时学到的种植技术,承包了村里6个温棚,年收入20多万元。如今,闽宁对口帮扶协作已历经20余年,从看着干、学着干到像马雅玲一样自己干,宁夏各族群众正以满满信心书写着"山海情"的续篇。
闽宁镇的发展,是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2021年2月,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通过务工就业、流转土地等途径,去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比1997年增长近30倍。脱贫攻坚成绩斐然,乡村振兴开启新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时至今日,跨越数千里的山海情谊,还在续写新篇章,鼓舞着人们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山海携手,让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人是关键因素。20多年前,闽宁镇所在的这片土地还是"风吹黄沙扬,地里不长草"的干沙滩。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海固移民迁居来此,闽宁协作力度随之提档升级。福建先后派遣近200名挂职干部和2000名科技、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来此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动大批农业企业前来投资现代化种植养殖业。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在闽宁镇落地生根,带动全镇从传统小农生产逐步升级为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农业生产。电视剧《山海情》正是对这一闽宁协作成果的真实写照。
闽宁合作,引进外来人才是"输血",培养当地人才是"造血"。推动发展,必须在招才引智育人上凝聚合力。原隆村村民路建花,以往靠去外省打零工养家,后来到镇上的农旅景区务工,因勤恳敬业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不仅每月有5000多元工资,还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如今,她自主创业,办起农旅体验餐厅,日子过得更红火。在闽宁镇,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当地引进40余家优质企业落户,推进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电商一条街、肉牛养殖园区、千亩设施农业基地等10余个产业项目投入运转,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也成为播撒致富理念、培养人才的摇篮。事实证明,乡村拥有施展才华、追求幸福的大舞台。
激发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必须向机制要动力。一方面,健全培养机制,提升人才本领。近年来,银川创新培训形式,打造以农业高等院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的现代农民培训基地,设置优质粮食、设施蔬菜、农产品市场营销等课程,致力于为乡村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创新帮扶机制,对接发展需求。为解决融资难问题,宁夏建立了以小额贷款、互助资金、互助担保等为内容的金融产品体系。福宁村村民马生龙就在乡村互助资金帮扶下,通过养羊走上致富路。面向未来,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以机制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就能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石。
从无到有、从穷到富,闽宁镇的巨变是一个个人、一双双手实打实地干出来的。如今,人们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进姿态,在新征程上谋振兴、创佳绩。山海起新潮,闽宁镇的群众誓言"再加把劲,好好干一场",以实干奋斗奏响闽宁协作新乐章,点亮未来的幸福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