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部去年底颁布的《房屋拆迁评估指导意见》,房屋拆迁补偿价=基准地价×K+基准房价?×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基准地价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普通住宅商品房的楼面地价平均水平;而基准房价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普通住宅商品房平均建设综合成本价和被拆迁房屋平均重置成新价的差额。对住宅房屋拆迁的基准地价、基准房价和土地级别范围,由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制定并定期公布。“K”为容积率修正系数,它可根据现状容积率和规划容积率的关联图表而查出。平房容积率按照0.7计算,地上二层及二层以上楼房容积率按照1计算。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现在的一些拆迁区域,并没有按照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的最新价格进行补偿,很多都在按照三年前的旧数据进行补偿。西单牛肉湾胡同所在地要被改建为西单商业区。2002年9月14日,那里的拆迁户第一次收到一个简单的补偿公式:补偿金额=7600元/平方米×原房建筑面积+重置成新价。7600元/平方米从何而来?当时一位姓陈的拆迁户找到评估公司,评估师给了她一个公式:基准地价×K容积率修正系数+基准房价。基准地价和房价依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1年制定的《住宅房屋拆迁基准地价和基准房价表》,该标准按区位将土地分为10级,西单地段寸土寸金,“所以地价和房价都取了一级地段中的最高价:6000元和1000元,这已经是北京市最高的价格。但实质上,当时西单的房价每平方米已经高达近万元。因为不满拆迁补偿评估价格,到去年年底,牛肉湾胡同的楼房里仍有好几户居民没搬。而目前正在进行拆迁的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拆迁补偿价格评估也同样按照2001年的拆迁补偿评估价格。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小君表示,在拆迁补偿价格这个问题上,现实情况中很多都不是按照市场价格在进行。例如,城市房屋的拆迁补偿大致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按土地级别补偿部分,从市中心向外逐层递减,一般占补偿总额40%以上;其次为房屋重置费用,也是按照土地级别从高到低递减,占补偿总额的30%左右;最后按砖混、砖木等不同房屋结构补偿,这部分是按照市场价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房屋拆迁补偿中,完全按市场评估的部分仅占很小的比例,而占绝大部分的(70%)都由政府公布。问题在于:三年前制定的地价标准是否能反映现行的市场价值?拆迁户认为,政府标准不改,拆迁评估的标尺也不会变。拆迁评估中运用低的价格参数,拆迁户的利益都没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