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的经济制度变成了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而在这种制度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挽救了当时建国初期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财政枯竭、通货膨胀的局面,由于国家加强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时间,就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经济初步获得稳定。
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决策高度集权,;二是国民经济计划是个庞大的体系,无所不包;三是计划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2.计划价格脱离实际。3.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弊端多。4.经济活动缺乏竞争。这些局限性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后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把人们从过去的一些错误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了,为后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条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开始认识商品经济的作用,并认识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必须进行改革。从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982年召开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肯定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鈥樄业鹘谑谐。谐∫计笠碘�櫟幕�",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十三大的纲领又向市场经济迈进了一大步。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即是市场经济理论,俗称"猫论"。这一观点突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属于制度层面范畴的认知,而后为党的十四大所肯定。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看出,国家在市场经济里强化了市场的作用,但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