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福的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位房改时买的,当时花了1万元,地震前能卖到10万出头。房子不能住了,这些日子他们一家人住在都江堰新城区的抗震棚里,但程永福很乐观,用他的话说,现在有吃有喝,就像提前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程永福对于政府的房屋实物补贴政策很满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共产主义生活。程永福对于政府的房屋实物补贴政策很满意,早早就在房管局的登记点登了记。
■样本二:袁贵麟 家住宝瓶口贵州巷的袁贵麟兄弟姐妹四人这些天一直比较焦虑,贵州巷是清末的老建筑,又与都江堰景观毗邻,但地震前这片老院落已经列入了政府拆迁之列。
由于贵州巷在震中毁坏严重,本来等待拆迁的袁贵麟兄弟姐妹四人,手里130平米的产权证只能得到一处住房,这让他们弟兄们很郁闷。如果按照当初的拆迁政策,袁贵麟兄弟的房产至少要比每平米2000元的价格高上三倍。目前,袁一家人没有到登记处登记,还在继续观望,期待政策的变通。
相比那些有产权证有当地户口的居民,在都江堰居住了19年的外乡人徐少玉显得更加无助。
徐少玉1989年来到都江堰创业,在这里租房开了4处私人旅馆,其中两家旅馆的租期是10年。用她的话说,自己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然而一场地震下来,徐少玉的4处旅馆有两处倒塌,两处成为危房,既没有本地户口又没有房屋产权的她,地震后一直在朋友的帐篷里借宿。
现在,徐少玉每天白天都要守候在自己尚未倒塌的旅馆旁,只要有人跟她提起地震的事,她就会很神经质地把人拉到断水断电的旅馆,问:“你看我的房子应该还能住吧?”
徐少玉去过无数次登记点询问,但对于她这种房屋租赁者,政府还没有任何补偿办法。
记者:永久性的安置房什么时候能够让灾区群众享受到?目前的位置有没有开始规划?对于抗震有没有新的要求?
李:目前房管局开始入手的只是第一步登记确权,这个工作在6月底前结束。至于新建永久性住房的规划目前还在调研中,但初步考虑建在都江堰老城东南的聚源新城,抗震一定会达到7级以上。
记者:目前都江堰的灾区群众比较关心以后的永久性安置房能不能得到产权证?
李:既然政府收回了原有住房的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这部分居民的永久性安置房就一定会有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这个请受灾群众放心。
记者:《安置方案》的方式让人感觉有些“一刀切”,对于曾经房产较多的居民是不是不太公平?
李:《安置方案》目前还是一个框架性意见,个别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有一个原则不能更改,地震是天灾,是不可抗力,政府目前所做的是救助,不是拆迁补偿。
李:最晚不会超过三年,都江堰市政府按照受灾住户的申请需要制定修建临时过渡房和救助安置房的计划,并分期分批、逐步实施建设。最早建成的安置房一定会分给受灾最严重,生活最困难的一批群众。
记者:救助安置房的建设是由政府在开发,还是交给开发商承包?这中间有没有利润空间?
李:救助安置住房的承建由市政府指定市属国有企业或都江堰市国有企业承担,可不再进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承建方要按照报建程序和设计规范加快实施,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记者:但老百姓损毁房屋拆平后交出的土地怎么处理?这部分资金是不是全额用于安置房建设?
李:救助安置房的资金由成都市和都江堰市两级财政拨款、国家省级财政拨付的灾损房屋救助专项资金以及社会捐赠资金解决。用于建设救助安置房的土地由都江堰市政府以协议方式出让给都江堰市房管局。
但老城区损毁房屋的土地将来如何处置,政府还在进一步规划。
记者:在过渡期,那些暂时没房住的灾区群众如何安置?
李:对于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解决临时过渡问题不需要政府提供临时过渡房的,由都江堰市政府按每户每月600元一次性发给3个月过渡费1800元。对于无法自行解决过渡房的,由都江堰市政府统一分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临时、简易救灾房,直至救助安置房交付为止。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居民住房的有关救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