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昨天的最新消息,明年起,上海新动迁地块,一律实行动迁补偿安置结果公开,借鉴前期试点做法,公开内容包括:动迁房屋权证、建筑面积、评估价格等各种原始依据公开;房屋权属、面积、家庭人口、房屋估价的审核操作和结果公开;动迁合同文本、居住困难户确认等最终结果公开;被拆房屋货币补偿总额、其他补偿费用项目和数额、安置房套数、地点、面积、价格等“核心内容”也全部公开;此外,动迁地块的实际动迁进度也借助专设电子查询系统公开。
就以上前所未闻的动迁公开,政府依然认定还有阳光照不到的“死角”或可能导致操作失范的“漏洞”。于是,近期即将出台的“动迁补偿安置结果公开实施意见(市级行政规章)”还规定,明年申城动迁将推广电子合同文本,堵死纸质合同文本可能出现“阴阳合同”的作弊漏洞。与此同时,市、区两级房管局将与动迁地块联网,实现动迁合同网上签。
我们不能说经以上各环节的“阳光改革”,动迁不公乃至动迁腐败就能彻底禁绝,但至少能在现有技术、法制、党纪政纪约束条件下,把动迁不公甚至动迁腐败的发生概率控制到最小。
作此判断并非我们只闻其言不观其行,更非我们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一年来申城以制度创新破解动迁难局已经带来的、包括政府自身都一度难以置信的新气象。
若说明年开年即实施的动迁补偿安置全程公开系制度创新的必然步骤,那么今年初推行的以“征询制”为主要内核的动迁启动机制,则系动迁制度创新的起步之作。
“征询制”的要旨是动迁由民主票决实现。政府拟动迁的地块,最终能否实施动迁,不再凭借政府行政意志和强权,而由拟动迁地块内的居民家庭进行票决。每户一票,分两轮进行。首轮票决只有赞成票超过80%,动迁才能启动。否则,动迁自动中止。倘若动迁得以启动,全体居民家庭再对动迁方案(主要锁定补偿安置政策)进行二轮票决,若赞成票不足80%,动迁仍将再次终止。反之则进入签署动迁协议阶段。这是决定动迁的最后阶段,但动迁在此阶段依然命悬一线。只有动迁协议实际签约率超过事先约定比例数,动迁才正式算数。否则,本地块在若干年内暂缓动迁。
“征询制”为实现“动迁民主”设置了三道刚性程序。把以往由政府独断的动迁决定权完全还给了拟动迁地块的全体居民家庭。赋权于民,系申城动迁制度创新的最大亮点。
“征询制”年初在浦东唐一地块率先试行,一年间迅速在各区推开。实施结果是,多数拟动迁地块顺利实施动迁,少数地块因票数达不到比例而暂缓动迁。由此带来两个破天荒变化:经居民票决同意动迁的地块,动迁速度快到出乎各方预料;甭管动迁得以进行抑或被否决,以往频发的动迁上访近乎绝迹。
众所周知,动迁难系全国性难,又以上海最难——历史上多国租界导致的画地为牢和割据,致使上海主城区老城厢内,迄今遗留大片简易旧式公房甚至成片的棚户区,成为摩天高楼背后的城市“伤疤”,映照着大都市贫富两极分化不同的生活遇境。客观地说,政府早有改善旧式公房尤其是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之愿望,之所以迟迟难有显著进展,似乎如一首申城“官谣”所唱:“想动迁、盼动迁,动迁来了却作践动迁······”其实,申城居民通情达理,“迁不动”不在于少数居民“狮子大开口”,也不在于少数居民“不占便宜誓不休”,而在于原有动迁政策欠透明,操作欠公开,补偿很随意,安置欺软怕硬专吃“嫩豆腐”,以及监督欠刚性甚至完全呈虚置。
阶段性评议申城“动迁新政”,再次印证一个朴素道理:只要真正见阳光,动迁原来并不难。环顾整个上海,牵涉民生重大关切的这难那难并非只有动迁难。化解这难那难,先民主再集中显然是个好办法,政府若能更新施政理念,公开、公平、公正等都属“技术因素”,哪有做不好的道理?!由“小”及“大”,只要施政理念与时俱进,构建和谐上海哪有迈不过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