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措施是指对设备、装置和工程从设计阶段开始,根据生产的工艺条件、物质(含原料、中间产品、产品)、设备以及其他有关设施,充分分析和查找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不安全部位,预测危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及造成的后果,然后从工艺上、设备上、控制上提出消除危险、防止事故的技术措施,并在设计和建设时给予解决和落实。将事故隐患消灭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保证装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运行。另外,对正在运行的装置和设备也要定期地进行危险性分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加强安全技术措施,不断提高装置的安全可靠性,将危险降到最低限度。
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两个方面,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减少潜在危险因素。在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时,尽量避免使用危险的物质,危险工艺和危险设备。例如在开发新产品时,尽可能用不燃和难燃的物质代替可燃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生产中如没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就失去了基础。因此,这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2.降低潜在危险性的程度。潜在危险性往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或强度才能施害,通过一些措施降低它的程度,使之处在安全范围以内就能防止事故发生。如作业环境中存在有毒气体,可安装通风设施,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之达到标准值以下,就不会影响人身安全和健康。
3.联锁。就是当出现危险状态时,强制某些元件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操作。例如,当检测仪表显示出工艺参数达到危险值时,与之相连的控制元件就会自动关闭或调节系统,使之处于正常状态或安全停车。目前由于化工、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联锁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可有效地防止人的误操作。
4.隔离操作或远距离操作。由事故致因理论得知,伤亡事故发生必须是人与施害物相互接触。如果将两者隔离开来或者远离一定距离,就会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或减弱对人体的危害。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设置隔离屏障,防止人员接触危险物质和危险部位都属于这方面措施。
5.设置薄弱环节。在设备或装置上安装薄弱元件,当危险因素达到危险值之前这个地方预先破坏,将能量释放,保证安全。例如,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或爆破膜,在电气设备上安装保险丝等。 ·
6.坚固或加强。有时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程度,可增加安全系数,加大安全裕度,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
7.警告牌示和信号装置。警告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或部位,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警告牌示是利用人们的视觉引起注意;警告信号则可利用听觉引起注意。目前应用比较多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既有光也有声,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提醒人们注意。
8.封闭。就是将危险物质和危险能量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损失。例如,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把它们密闭在容器、管道里边,不与空气、火源和人体接触,就不会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将容易发生爆炸的设备用防爆墒围起来,一旦爆炸,破坏能量不至于波及到周围的人和设备。
此外,还有生产装置的合理布局、建筑物和设备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等其他方面的安全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开发出新的更加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要在充分辨识危险性的基础上,具体选用。
安全技术设施在投用过程中,必须加强维护保养,经常检修,确保性能良好,才能达到顶期效果。
安全技术知识的教育应做到应知应会,不仅要懂得方法原理,还要学会熟练操作和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品、消防器材及其他防护设施。
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和监督实施有关安全法令、规程、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等,规范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使劳动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法制手段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在总结当时我国安全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时,明确规定:今后,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矿企业和革新、挖潜的工程项目,都必须有保证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这些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不得削减,这就是安全和生产的“三同时”。为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法令、法规,各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劳动保护的规定、条例等。这些法规和制度对搞好劳动保护工作,防止事故发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应该注意,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是防止灾害、保证安全生产的最基本要求。随着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出现,工艺过程日趋复杂化、大型化、连续化,其潜在的危险性也大为增加。而法规的修改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法规范围以外不一定就没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单纯强调遵守现行法规,或者凭经验去进行安全管理,显然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必须用系统的思想进行安全管理。
系统的思想方法就是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从整体出发分析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综合的研究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不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个别问题,而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理预先分析、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使系统危险性减至最低程度。
“识别—评价—控制”危险因素是从系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并在以后逐渐完善的各个阶段,反复地进行下去,使系统在规定的寿命周期内达到最佳安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思于未然,实现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