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目前来看,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求职者,都面临不少难题。对企业来说,一面要复工,一面要防疫,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眼下的确是难挨的时候。劳动者也同样着急。尤其是打算春节后返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就业还没有着落的高校毕业生,一来担心疫情持续会减少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难度,二来怕就业迟迟没有着落,影响收入。对此,政府部门要拿出更扎实更有力的举措,在特殊时期作出特别政策安排,为稳就业增添砝码。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及时关注和倾听企业主和求职者的声音,要围绕"实"字出台应对举措。对于企业呼吁较多的资金周转困难、订单无法交付等问题,应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手段,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对于帮扶就业群体,应尽可能减少劳动力搜寻就业信息的时间,提高就业的精准匹配度。为此,要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切实减轻企业成本、让公共服务不断档,使政策更有温度、更贴人心。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稳就业是既定战略,并非权宜之计。因此,就业政策要跟得上劳动力市场因疫情影响发生的变化。要考虑到未来疫情对就业产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储备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包,特别是尽力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密切关注正在实行结构性调整的产业,让政策可实施、能落地,又能兼顾长远,有利于今后的高质量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长安教授: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发布,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突破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瓶颈,减少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搜寻的时间,提高就业的精准度,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地创业,以应对劳动力流动减少带来的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