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责任源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承诺,是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桥梁和纽带。责任的基本内涵在于主体一方对客体一方必须负有义务。通俗地说,责任就是责任主体方对客体方承担必须承担的任务,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做好必须做好的工作。
责任涵盖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安全责任始终都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责任,因为它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安全责任最根本的涵义就是要对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承担义务。从安全生产社会关系的意义上看,每一个公民都是其相应层面上的安全责任主体,因此,承担安全责任是每一个公民的共同义务。安全生产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是履行安全责任的原动力。
在安全生产所涉及的诸多要素中,安全生产责任是中心环节。安全生产责任是指,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方为保障生产过程中客体方的安全所必须负有的义务,这种义务包含法定的义务以及合同的义务。从广义上看,安全生产责任包含在涉及到生产安全、经营安全以及其他与人身和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公共生产安全责任体系中。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某种系统的制度形式落实下来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所需承担的义务和遵守的行动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之间的责任目标管理关系。关键点是,一是确定社会安全生产各层面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及其职责;二是配置各具体生产环节的安全责任人及其职责,同时明确规定不能履责的后果,落实的核心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人类对安全生产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看,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安全生产责任方面,整个社会经历了三个历史性的转变。一是政府由不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转变为主动承担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二是企业由只承担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转变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不过是更广层面的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三是社会由不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转变为承担社会监督责任,包括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等。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都同样经历了艰难的曲折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
在社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社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分清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与客体,使一切安全生产过程和其他安全生产要素的活动都能够在组织或自然人的实体意义上得到落实;二是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尽的义务,以及未能尽到义务将受到的惩罚,使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和不这样做的后果。如果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没有尽到必须尽的安全生产义务而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以及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
由此可见,在安全生产责任制所涉及的社会关系中,关键在于确定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指应当将安全生产纳入份内必须尽的义务,并有能力承担相关责任的组织或自然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上至国务院,下至基层乡镇政府;二是各种微观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是各类企业;三是各类劳动者或从业人员;四是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安全发展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保障全体人民安全与健康的层次,同时也对各安全责任主体履行安全责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今时代,安全责任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每个人全面履行应尽的安全责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才能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征程中,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充分享受安全与健康的权利。
总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如果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程再严密、安全生产措施再完善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根据时代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保障机制,促使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到位,且强制性地安全问责、奖罚分明,才能推动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和效果,激发和引导好广大社会成员的责任心,从而从制度上解决制约当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形成保障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只有在强制的基础上把安全生产责任心和安全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安全履责和安全问责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人们的安全责任心、培育安全责任感、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在全社会确立一种众志成城、齐抓共管的良性安全责任导向氛围,从而开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