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庄矿7337水平工作面受火成岩侵入及断层影响,在采煤布置时,按东、中、西3个条带;分上、中、下3个区段依次进行回采。到2002年6月底为止,7337水采面中部条带的3个区段已回采结束,按生产需要,到2002年10月1日开始生产西部条带上区段9#、10#上山采煤,11#、12#上山待采,13#上山掘进;中部区段中17#、中18#上山待采,其工作面的巷道及密闭布置见图1。
(1)下区段氧化区。7337水采面中部条带下区段补1#上山进风量为100m3/min,从附近上部出口主溜煤道出风量为50m3./min,CO含量为10×10-6,说明补1#上山上口附近已经出现了浮煤氧化。
(2)上区段氧化区。中部条带上区段的上7#上8#上山下口附近在2002年6月30日之前的回采过程中,曾丢失大量的浮煤,经过长达3个月的停采,其浮煤氧化程度已较为严重。
(1)及时封闭中部条带下区段补1#上山(6#闭)及补主溜煤道(7#闭),养活老空区长距离微量漏风,解决下部氧化区的浮煤氧化;
(2)加快西部条带上区段的推采速度,尽快把上部氧化区甩入老空区;
(3)在中17#上山设置板墙,上10#上山增加一趟采煤风筒,减少上部老空区漏风压差,降低老空区漏风。
氧化初期,因考虑到上部氧化区氧化情况较为稳定,加之现场条件以及人力紧张等客观因素,上述3项措施除第3项措施在10月5日早班实施外,第1、2两项措施进展速度缓慢。但从10月9日早班开始,7337水采工作面上部区段中间巷等处CO浓度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10月15日中班,下部补1#上山封闭,主溜煤道风流静止,已经测不出CO;
10月25日夜班上区段上9#及上10#上山已采完,上11#上山剩40m,中间巷已回到上10#上山下口(因巷道压力大,中间巷的U型钢棚均未回出,巷道出风量为250m3/min),在夜班首采上12#上山时,中间巷出风量明显加大,并伴随着大量的烟雾涌出,其CO含量也上升到160×10-6;10月25日中班及26日中班,对7337水采面进行全面封闭,共建密闭6道;之后又对以上各密闭进行喷浆堵漏风,此项工作到11月1日中班结束。此时各道密闭内的CO含量呈直线上升(详见表2,以最高的回风侧5-1#闭为例),到11月7日夜班,最高的5-1#密闭内CO含量已经高达3661×10-6;此后闭内CO含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从11月21日夜班开始,对7337水采各闭进行注黄泥、粉煤灰浆,日注入闭内的浆量为300~500 m3,火区各道闭内CO含量呈大幅下降,到12月15日夜班为止,最高的5-1#闭内CO含量降到4×10-6,其它各闭已测不出CO(详见表3),在此后2个多月的气体监测中,5-1#闭内CO一直稳定在2×10-6。
3效果分析
从10月4日在7337水采工作面上部区域发CO,10月25日中班对该工作面时行封闭,到12月15日7337水采区域火区处理结束,总共历时71b,封闭煤炭近10000t,耗资近50万元。对于该区域曾采用守的几种防灭火措施的效果作一分析。
(1)对于“均匀”防灭火。在前期防灭火中,“均压”防灭火措施执行得不彻底,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在此次的“均压”防灭火的过程中,虽采取了充分利用中18#主风路及在上10#上山增加一趟采煤风筒进行供风的并联风路,控制主溜煤道及中17#上山进风,努力减少老空区漏风压差,抑制氧化区浮煤自燃,但由于中间巷棚子未回,致使老空区无法冒实,回风风路顺畅,“均压”方法不彻底,以致在10月25日夜班开采上12#上山时,水枪的拉风对老空区氧化风路的拉动影响,致使氧化区氧化状况进一步恶化。由于氧化风路形成了火风压,封闭火区已是势在必行的了。
(3)对地黄泥粉煤灰灭火,自11月21日开始,对7337火区各闭内进行了大量地注黄泥粉煤灰浆(日注入量为300~500m3)后,取得的效果显著,经过26 d不间断地注浆,到12月15日,7337回风侧5#闭内CO已由11月21日夜班的2936×10-6降到了4×10-6,彻底地消灭了7337水采工作面的火区。
由于除5-1#及5-2#密闭也并非处于火区的正上方,且其距离长达230m,这就是说,这26d各闭注入的浆量并非是直接熄灭火区,而是充填了各道密闭的漏风通道,从根本上彻底杜绝了给火区供风供氧,闭内火区的CO浓度呈曲线快速下降,从而加快了火区的熄灭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