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对毫秒延时爆破,采用常规的公式(2)作为预报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速度是可行的,在公式中,Q取总药量时,预报的振动效应值明显偏大,Q取最大一段药量时,预报值可能偏小。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规定;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可按式(1)计算,并明确式中炸药量Q,对延时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其安全允许距离的计算结果,有可能偏大;换言之,也可以认为,以此计算预报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速度有可能较实际值偏小。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到爆破工程中多种因素条件的复杂性以及爆破振动实际数据的离散性,因此,作为爆破安全规程,仅考虑最大一段药量,而忽视相邻段药包爆破时对振动的“增幅”可能,显然是存在欠缺的,并存在其安全风险。
根据上述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及实测资料,可以肯定地说,当毫秒延时爆破的分段间隔时间较小时,各段爆破的地震波会产生叠加,在振动信号叠加的情况下,对幅值而言,最不利的情况为叠加段的幅值同相叠加,保守的估算,此即相当所有叠加段的药量同时作用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叠加情况下等效药量的计算问题。
由于导爆管雷管及电子雷管的起爆时间精细控制技术已有可能实现,不论按文献3,以段间隔时间Δt大于或小于 30ms分别对毫秒延时爆破产生的地面质点振动速度给以修正;或是按文献11,以段间隔大小100ms,作为避免爆破地震波产生叠加的指标;还是按文献4,以取5个药量最大分段产生爆破地震波的最大幅值进行叠加,笔者认为,在工程中应用,有的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有的难以实施。考虑到毫秒延时爆破地震效应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离散性,在对毫秒延时爆破地震效应进行安全设计或评估时,笔者建议,按时差200ms内各段爆破药量总和的最大值,即,作为公式(1),(2)中的计算药量值,来计算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与预报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速度,更为方便与实际一些。
鉴于毫秒延时爆破技术是控制爆破地震效应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毫秒延时爆破地震效应的试验研究,以其为降振设计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