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化职能的过程已经进入纵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赋予综合管理职能,从大安全的角度考虑重大危险源监控,涉及众多前所未有的领域;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当地方政府宏观管理和执法监督的职能。首先要做到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控系统要求体现两个层次的功能。即一个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层次,包括实时控制和事故预警,以设备系统、现场及其周边技术为明显特征的过程监控。而另一个层次是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减灾救援等,构成复杂体系的宏观监控,即安全目标管理层次。
在过程安全监控(微观监控)层次,监控方式更多是对人员、设备运行施行实时控制,在临界状态,即控制参数超过安全域值时,启动安全应急程序,进行预警。它具有明显的现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系统构成和管理实施都偏重于硬件和工程技术。管理主体为企业或运营实体的组织。
关于具有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的安全目标监控(宏观监管)系统,是一种社会管理的信息流系统。它有法制性、社会性的特点。它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评估,实施间接监控。系统依托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法规体系;偏重于软件技术和宏观管理;偏重于安全生产培训和对社会公众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关注社会监督、反馈信息。
由于监控系统必然存在两个层次,有比较明显的界限,为保证高效运行必须有良好的衔接。其联接界面要有一定的交互功能。根据现代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条件,数字化技术监管很容易实现。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理想的信息承载平台。在隐患监控领域运用GIS开发可视化的危险源和隐患监控集成系统,可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监视各区域的多个重大危险源(如果再配套采用GPS技术,甚至可以监视诸如危险品运输罐车、船舶等流动危险源),同时,还可以响应、启动应急调控系统实施救援计划,以及其它应用程序,而不是仅仅孤立地监控单个危险源。
多层重大危险源监控的地理信息系统结构要符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的构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综合安全监管。从大安全角度出发,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包括工业领域之外的安全生产,其中,不同行业的安全地理信息平台与对应的行业安全数据信息系统衔接,不同地区的安全地理信息平台与对应的地区安全数据信息系统衔接。而各行业、地区安全地理信息平台均与综合管理地理信息平台链接。各种安全数据信息(包括数据化的图像资料),经过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的处理,决策者可以在监管指挥中心的多媒体终端,迅速调阅、监视各地区、各行业重大隐患的动态资料,以及处理事件所需的相关信息,以便随时掌握最新情况。
GIS的电子软件平台的技术差异不大,但是各行业、地区和其它功能块的数据信息可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各自的数据库、软件包功能不一,必须分别开发,逐步完善。图四所列为公共设施的安全数据信息系统结构组成梗概。与工业企业、商贸贮运不一样,必须根据行业特点专门设计,同时又要注意数据接口的一致性。
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管理平台、使用人员组成。基础部分是硬件配置,均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联结必要的输入/输出设备,形成系统的骨架和规模。目前,价格低廉的微型机、小型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均已满足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常见的图形输出设备和彩色屏幕终端都能符合各级监管部门的监控工作要求。系统建立的软硬件基础都存在,技术关键在于各种安全信息、辨识信息等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各个功能软件模块的衔接。当然,这绝非商业化目标的研究,而是取决于行政需求的复杂工程,其实用化进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决心才能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