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可能是厂家想变相涨价。”近日市民张先生在本市一家超市购买了一包袋装面粉,回家称重后发现这包标重为10斤的面粉竟然少了半斤,张先生猜测说:“估计是厂家怕明着涨价顾客不买账,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暗中提价。”
对于自己遭遇的这种情况,张先生认为,由于买的不是散装面粉,无法现场称重,只能看着包装上标注的重量购买,如果厂家暗中减少分量,顾客购物回家后也很少有人会重新称重,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让顾客吃“暗亏”。
此外,一位网友也在微博上发布消息,感慨在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环境下,买回家的袋装大米居然出现分量缺失的情况,令人哭笑不得。
在朝阳门一家大型超市里,除了散装的大米,货架上定量包装的米面品种约有30多种,借用粮油区的一台电子秤,记者昨天对福临门、七河源、古船等大品牌的大米、面粉依次进行称重发现,这些品牌的大米重量均与外包装上标明的分量相符,甚至还会多上10克左右。
记者对其他多款面粉进行称重,每种品牌取样3袋。通过现场称重后发现,超市内至少有三款面粉出现了缺斤短两的现象。记者随机挑选了两包正在促销的“三河宏达原味粉”,其中一包的包装袋上标重写着5公斤,实际称重只4.7公斤左右,另一包面粉的实际重量只有4.6公斤。记者随机挑选了一包标重5公斤的“鑫乐雪花粉”实际为4.8公斤。被随机挑选的标重2.5公斤的“发达牌高级水饺粉”实际为2.3公斤。
与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品牌米面厂家相比,上述这些出现标重与实际分量不符的面粉,产自三河、内蒙古五原县、山东德州等地。对于面粉“瘦身”的现象,不少顾客表示之前并没有在超市称重的习惯,也没有留意过此事。
记者各买了一袋“三河宏达原味粉”和“发达牌高级水饺粉”在超市服务台再次称重,工作人员确认这两袋面粉的确出现分量不符的情况,并表示之前没有接到过顾客类似的投诉,店方愿意进行退货,或者将缺少的分量折算后,对顾客予以经济补偿。
记者随后致电“三河宏达原味粉”的厂家,该厂负责人周先生表示,按照面粉的国家生产标准,允许面粉中含有不超过14%的水分,“在空调的环境下时间长了,面粉中的水分会蒸发,亏了三四两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而且出厂时间越长越容易亏分量。”记者注意到,在这袋面粉的外包装上无法看到生产日期,周先生称,该厂的面粉并不直接销往超市,而是通过一家代理商到超市销售。“这批货是第一次进北京的超市,应该是12月底至1月初生产的那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