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高庄馒头之外,不少市民的记忆深处还留着白米粽的清香、条头糕的甘糯、阳春面的滑爽……但是,这些“布衣”食品如今已渐渐从超市、卖场等商业主渠道撤退,“主战场”上则是个体业主和马路摊贩。“布衣”食品何难登大雅之堂?只馒头引发诸多思考。
杏花楼馒头“火”了,投产第一天就直送本市800多家标准超市门店和大卖场,2小时内销售一空,市场供应不求。但50多天前,当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被市领导“点将”生产“放心馒头”时,厂长周成伟表示,投资不是问题、生产也不是问题,但如何与超市对接是个问题。“超市我斗不过他们,我不敢去。”周成伟解释说,馒头是微利产品,超市的“高门槛”让高庄馒头这样的微利产品望而却步。好在杏花楼的馒头由市政府指定生产,最终在进入超市这一环节时畅通无阻。
在杏花楼馒头的下线仪式上,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杏花楼馒头的顺利投产是政府、企业、超市等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要实现长效机制,还需要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对此,杏花楼方面的市场分析表明,当馒头达到日产20万只的规模时,企业就可实现微利。
相比之下,多福多就没那么幸运了。位于宝山区的多福多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和“染色馒头”生产商盛禄食品公司同在一条南大路上,厂区卫生状况和生产设备却有天壤之别。记者曾经跟随质监部门现场检查,看到该厂的馒头生产流水线为全程自动,每个环节都很到位。但无论是成本竞争还是营销手段,“多福多”远不如“盛禄”,一直在亏损。
受问题馒头事件影响,今年3月才投产的多福多馒头被迫从超市撤退,现在日产量已从4月份的每天5万个“二次探底”至5000个左右,目前只在农工商超市销售。而公司的设计产能为日产馒头30万个。说到这里,多福多公司总经理陈忠颇为无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走主食产业化的道路。”陈忠表示,目前,公司新购置了面条流水线,将于下月生产鲜切面争取进入主渠道销售。
杏花楼的“幸”和多福多的“痛”集中在超市的门槛上,进场费更成为一些平价食品难以跨越的“坎”。
就在刚过去的端午节,朱小姐想起了儿时常吃的白米粽。然而,朱小姐找遍超市商场,只见鲍鱼粽、火腿粽等高价粽子,却怎么也找不到物美价廉的白米粽。究其原因,无非是白米粽利润太薄,厂家不愿生产,更无力支付超市进场费。
但是,包括高庄馒头、白米粽在内,众多上海市民对这些大众食品依然青睐有加,杏花楼馒头的畅销更显示了市民对主渠道销售平价食品的渴望。当然,杏花楼馒头不可能是上海馒头市场的全部。记者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本市共有蒸煮类糕点企业192家,其中馒头生产企业就有16家。
“希望这一事件能够在整个食品行业产生引领效应。”业内人士坦言,对食品企业而言必须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对超市而言,应考虑公平准入的问题,尤其是向一些涉及百姓日常需求的商品倾斜;监管部门也可以适时公布相关企业和产品监管信息。只有各环节紧紧相扣,才能培育起真正令人放心的食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