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多年,人口数量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而在强调科技创新,优化供给侧改革的今天,人口质量的效能却面临爆发的机遇。让人才竞相迸发,在广阔乡村发挥应有效能,成为新时代重大课题。在新的起点,中央第十七次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人才,成为这一伟大工程的核心。
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现代化,需要人才作为坚强后盾。在我国当下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方式单一、基建推进缓慢等问题无不与缺乏宽阔视野、过硬技能的年轻劳动力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年轻人还乡创业,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有资金、市场、渠道。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去过外部世界奋斗过的年轻人能够把最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带回乡村,与广大土地产生化合效应,产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增强了乡村内生力量,同时实现真正的城乡平衡发展,共享发展。
为了保证人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努力挖掘本地是重点。本地人才在发展乡村各项事业当中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对本地更加了解,能够最快地发现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吸引人才,持续发展带来乡村人才的稳定不外流;在宣传方面也更加方便,由于是熟人社会,局域实验成功的新项目很容易取得其它村民的认可和接受,信任度高,推广新产业、新管理方式也就更快捷。带头性人才发展好了,带动其他村民发展,熟人社会也就进一步巩固,人才也将有更多精神收获。因此,我们应该对本地人才进行系统摸排统计,结合乡村发展特色,重点培养,以点带面,激活乡村动力。
人才共享,科学引进外部人才,是发挥人才作用的新视野。"田教授""土专家"虽然经验丰富,但在新型产业开发、新型机械化等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可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何让农业发展、农村管理、农民素质提升有更大提升空间,如何更好赋能,就必须依靠外部人才的羊群效应或者鲶鱼效应。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加入更是关键。近几年各大城市人才抢夺大战已经给我们提醒了人才的宝贵与紧迫,乡村不应该落后,应该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村发展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和农用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制度优势,激发出农村地的潜在市场价值。
当然,不管是本地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必须关注人才的成长保障问题。农业产业发展人才最需要的是专家学者专业指导培训,科研院所的结对帮扶是一个好选择,有组织地动员城市科研人员、工程师、规划师等下乡服务。农村治理更民主化、法治化,需要上级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特派员制度是很好的保障,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农民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医疗教育,需要我们发挥上级部门统筹资源优势,向乡村倾斜更多,让乡村人才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