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各方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出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不仅是天使,也是英雄。医患关系已然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各地频频发生的暴力袭医事件就像是一把利剑,即刺痛医生的安全防线、践踏医生的尊严,也刺痛社会的敏感神经。
屡屡发生的暴力袭医事件已经让医生成为了公认的"高危职业",甚至很多医生坚决不让自己的子女从事医务工作。医生和患者本应在同一个战壕中狙击病魔,本应是唇亡齿寒、同命相连的关系,为何如今竟拔剑相向?难道医生和患者,注定要脱离理解与信任的轨道,就此跌入猜忌与对抗的深渊?
显然,无论医患之间的分歧有多大,也不管患者对具体的医疗措施怎样怀疑,诉诸暴力都只能将问题恶化,动用暴力都应该受到谴责,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坚守的底线,而这底线应该由制度去坚守。事实上,频频发生的暴力袭击,已经让医生心理负担过大,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当医生成为暴力袭击的无辜受害者,对于患者治愈疾病有害无利,暴力伤医难道不是医患双输的悲剧吗?因此,亟需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明确范围和细则,对血案一查到底,对暴力依法严惩,这是促进医患关系回归信任的起点和前提。
事实上,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毕竟医学专业门槛太高,医患之间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正如一位医生所感叹的:检查多了,病人说乱检查;检查少了,病人又说延误病情。但是在当下中国,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尤为突出,看病难、看病贵自不待言,医生群体中也确有一些害群之马,或收取红包,或开药提成,抹黑了整个医生群体的形象。所以对于医德缺失的医务工作人员,要按照制度规定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社会转型期,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渐趋多元,医患关系缺乏信任,固然也与社会戾气增加这个大背景有关,但是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医疗体制。一方面,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的患者分布在农村,而80%的优质医疗资源却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以药养医"痼疾犹存,国外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惟有中国医生靠卖药生存,将医生逼进了"不仁不义"之地,这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制度根源。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医生要坚守道德底线,按规定、依制度行医救人。患者也不能局限认知,体谅医生、信任医生,不要再让救人之地成为伤医之所。同时需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制定合理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维护患者和医生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医生与患者真正唇齿相依、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