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习总书记也强调,"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取决于人才。所以,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何为人才打造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是当下人才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近年来,随着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愈发明显。但同时,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人才发展体制不完善、激发人才活力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突出矛盾。 "穷则变、变则通",唯有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充分为人才鼓劲儿、松绑,才能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多年来,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唯出身现象异常严重,不镶个"金边儿",没个"来头儿",难入用人单位法眼,这种僵化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无异于"自废武功",打击了一部分人才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才的创新发展。根据职业类型、岗位特点对人才进行精准使用、精准评价,采取诸如"技术人才看创新,领导人才看业绩,智能人才看实践,实践人才看实效,管理人才看效果"的评价理念,从而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各类人才展身手"的生动局面。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集聚人才,政策要先行、平台是基础、服务是保障。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体量、产业布局、引才数量、人才需求等因素,本着积极、开放、灵活的原则,强化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搭好台才能唱好戏",创业平台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流向和流量,只有打造好人才创新创业的优势平台,才能构建起吸纳人才的"磁场"。有好政策、好平台,更要为人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要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一切因素,在人才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好"店小二",提供"大礼包",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造就大批与社会、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人才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当前,教育领域学科设置与市场、社会需求尚未有效结合,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存在双难选择。破除教育与市场"两张皮"现象,关键在于突出学科设置的市场导向,既要聚焦"高、精、尖",又要关注实用技能型产业,使人才培养真正做到"适销对路"。同时,要树立"大人才观"培养理念,调动政府、社会、企业等力量,对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读博士生、企业家等各方面人才,通过进修、参加学术交流、参加重大项目等方式进行培训,实现各领域各类别人才队伍建设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形成各尽其能、充满活力的用人生态。要"役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知人善任,充分了解人才的专业、优势,力求人职匹配,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人才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减负增志,激发活力",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同时要将人才从"繁文缛节"和"无穷的报表和审批"中解放出来,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空间。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唯有坚决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人才成果转换这个重要课题,多方施策、多措并举,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就一定能被激发出来,从而赢得发展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