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残害医生,居然还有人为之辩解,令人惊诧。这也表明,在施暴者痛下杀手伤害医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心理背景。称之为"仇医",或许有人会认为以偏概全了,但现实就是,杀医事件刚刚出来,不少人就开始找医疗体制的漏洞,找医患冲突的普遍性。其用意除了为施暴者开脱外,不排除顺风扬土的考量。
无论如何开脱,施暴者杀人的事实不可能遮掩得过去。作为一个需要时刻与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的职业,医生面对着来自多个方面的职业风险,而且很多时候还属于不可测的风险。在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患者及家属的自我认知之间,甚至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患者及家属表现"谦卑"的另一面,则是不断积累的不满与愤怒。
可见,如何实现医患之间更顺畅的沟通交流,不仅考验医生,也考验患者及家属。从以往众多冲突事件看,医患之间确实存在沟通的困难及构建医患信任的艰难。特别是当下医疗事业公益性和商业性并存,也加剧了二者之间的对立。而一旦这种对立脱离理性的束缚,就会迅速演变为激烈的冲突。此前发生的多起伤医案,均与此相关。
这也意味着,在医患整体性"和解"到来之前,保护医生不被伤害,刻不容缓。保护医生的人身安全、合法权益,就是在保护患者的利益,就是在保护这个社会的健康与安全。在2019年12月28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获表决通过,将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其中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当然,除了依法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之外,让医生免于遭受各种伤害,还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这就需要全社会都能行动起来,在一般民众,要多些理性和平和,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体谅医生的职业付出,患者也好,家属也罢,有不同想法完全可以正常沟通,但上来就老拳"伺候",则属于最坏的"交流";在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严格管理,确保民众的健康权益得到维护;而医卫群体则应该多一些行业自律,尽可能不给"恶意伤医"者以借口。
频发伤害医生事件,让社会伤不起。依靠拳头,打不出一个和谐的医患环境。一个文明社会,总不能让医生穿着铠甲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