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公众所说的“检测地沟油”,实际上是判定一种油是地沟油还是正常油。“检测”,必须是针对一种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的分析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完全是两回事。
要把检测一个指标的方法作为判定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必须要做到:不冤枉好油,也不放过地沟油。目前的方法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有一种方法是检测油中的电解质,因为烹饪过程中会加入盐等电解质,而没有使用过的油中不含有。这样,如果检测出电解质含量比较高,就是地沟油。但是,如果一批地沟油只是炸过薯条或者油条的,那么它也完全可能不含有电解质。结果就会是:明明知道它就是地沟油,但就是“检测”不出来。
此前报道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胆固醇,主要是植物油的地沟油也完全可以过关。而多环芳烃,如果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含量也不会高。
要可靠地检测一种东西,就需要这种东西有相对明确一致的组成与性质。地沟油并非如此。作为一种“废料”,其组成千差万别。狭义的地沟油是从地沟里捞出来的油,后来扩展到潲水里回收的油,现在还有废弃的动物内脏炼出的油。更广义一些,只要是使用过的油都算是地沟油,比如火锅行业的“老油”有时也被当作地沟油。除此之外,把地沟油掺杂到正常油中,更可以控制任何一个指标的数值,使之符合“检测标准”。
所以说,地沟油本身没有一致的“标准”,“好油”也各不相同。要用一种方法来可靠地进行“判定”,理论上的可行性就很低。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一种油是否含有害物质。只要含有任何一种有害物质,不管它是不是地沟油,就是不合格产品。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对地沟油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一一检测,任何一项不合格就判定为“地沟油”,或者至少是“不合格的油”。
这样当然可以保护我们,但这种思路没有现实意义。按照地沟油的不同来源,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能有几十上百种。即使我们挑出“最有害”“最常见”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任何一种检测,不管有多简单,也依然设备和检测人员。一项常规检测,几十上百元的开销并不出奇。几十项检测,总的花销就是一笔巨款。再考虑到这样的一次检测可以代表多大的一批油,就不难理解:经过这样检测的油,谁还吃得起?
把“检测地沟油”作为解决地沟油的必需,本身就走错了方向。 “地沟油”并非中国才有。在任何用油烹饪的地方,都必然产生废弃的食用油——也就是广义上的地沟油。世界其他地方也都没有“地沟油检测方法”,甚至也没有人去做这种研究。但他们也并没有“地沟油流回餐桌”的问题。此外,即使有了可靠的检测方法,也只是对正规的食用用油销售渠道容易实施。而实际上,新闻报道中的地沟油往往是流向了路边摊、小餐馆或者食堂。这些小规模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明知故用”,在监管他们的诸多困难之中,能否检测地沟油也并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