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迎来了第21生日。1991年以来,3·15晚会揭开了不少的秘密、黑幕,维护了市场交易公平、公正,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和人生。这台晚会一度是全国消费者瞩目的焦点,让无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心惊胆战,负责人辗转难眠。然而,但凡这个晚上没事,又意味着还可以平安地过上一年幸福生活。
晚会还是那个晚会,依然保持了寓教于乐的风格,年复一年的黑幕曝光之夜,也成为了消费者“吐气扬眉”的瞬间定格,在一霎那找到了从未生根发芽的“上帝”之感。然而,消费者的成就感恐怕是稍纵即逝的,离开了这个夜晚,消费者依然沮丧于现实。让我们回顾近几年3·15晚会曝光打击的对象:2007年,郭德纲遭遇3·15,代言的商品涉嫌虚假宣传;2008年,分众传媒遭遇3·15,涉嫌买卖私人信息、发布垃圾短信,百度竞价排名内幕被曝光,涉嫌造假;2009年,短信息遭遇3·15,通讯运营商收钱制造垃圾短信,是垃圾短信最大的收益者;2010年,液晶电视遭遇3·15,屏幕不算主要部件,国内过时规定的漏洞被恶意利用……这些年过去了,明星虚假代言何时偃旗息鼓了?私人信息倒卖依然泛滥,竞价排名仍旧心照不宣,垃圾短信堆积如山是国人心底的隐痛。3·15晚会俨然成为民众心理上最后一根火柴,但是火柴就是火柴,不可能救大伙于水火之中,一台晚会无法承载起泱泱中国的消费维权事务。
然而,即便这只是一根火柴,在恶劣黑暗的商业环境中还是显得格格不入。去年3·15晚会的组织者在网络上做了两个推广:“电视征集令”和“十大行业满意度调查”,者征集广大观众的维权遭遇,后者检验中国最重要行业的服务意识。在一个普遍心虚的国度,这几乎引起了商业社会的一次集体性恐慌,3·15晚会总导演曾经表示:“那些企业像发疯了一样,过来公关我们。”显然,3·15晚会就像一小面镜子,折射出一个逐渐恶化的商业环境。更令人惊奇的是,很口碑良好的企业也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公关之列,声称自己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遵守法律云云。身正不怕影子歪,又何须此地无银三百两?
显然,商业环境的恶劣不能靠一群电视人的坚持与消费者的一夜狂欢。行政执法部门效率低下,监管失灵等因素反复在这些消费黑幕中出现,我们也只能从这里找到问题的答案。日常监管缺少主动执法监督的积极性,该检查的不检查,或是检查走过场走马观花,该处理的不处理,或将罚款当手段一劳永逸。甚至有的即便发现了问题,也听之任之,专门等到问题泛滥成堆再集中处理,看起来更加显示出政绩。而在监管普遍疲软的背景下,企业的商业道德便往往无从谈起。早在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瘦肉精”。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然而,作为央视3·15特别行动的前奏,“瘦肉精”还是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甚至流入双汇这种号称猪肉“经过18道关”的企业,知名企业尚且如此公然违法,又会为其他企业提供如何的反面作用力?
当3·15晚会总导演被问及对中国商业生态的总体印象时,他坦言,当一个企业追求利润的时候,把自己的道德完全忘记了。如果我们的监管对此依然“睁只眼,闭只眼”、爱理不理,企业为了金钱道德彻底沦丧恐怕也只是朝夕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