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原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徐佩莉代表认为,女性成才是参政议政的前提,妇女工作的重心应向帮助女性成才转移。
据介绍,目前我国妇女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程度偏低。全国人大女代表比例自1983年以来长期徘徊在21%左右;全国九届人大是21.82%;而十届人大女代表的比例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到20.24%,下降了1.58个百分点。
孟燕堃说:“中国妇女参政比例在国际社会的排名,1994年是第12位,2002年下降为第28位,今后5年内排名可能还会继续下降。而下降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阻碍女性参政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她说,首先,在政治领域对女性的歧视、排斥,难以得到彻底矫正,女性缺乏平等进入权力机构的机会,即使进入领导班子也多为副职;其次,人们往往缺乏接纳女性领导者的成熟和自然的心理,女性一旦成为“强者”,欣赏则可能演化成一种排斥和贬低,影响了女性的参政热情以及向更高目标进取的意识;再者,女性自身还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在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主宰下,“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行为标准无形中削弱了女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能力。
“但是,归根结底,女性参与社会的广度和层次,还是取决于女性的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环境对女性尊重的提升和对女性人力资源的认同,女性参政已不像以往那样步履维艰。因此,女性在参政的水平、能力、勇气等方面的差距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
北京市妇联主席荣华对此也有相似的看法。早在2001年制定的《北京市“十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就在妇女参政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局级女干部比例从原先的约15%上升到20%以上,党政机关处级女干部达到25%。
“北京市妇联每年还向市委组织部推荐50名局级女后备干部”,荣华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给女性创造一个平等的机会,而不是优先的机会。”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从制定规划到现在,几年过去了,北京市局级女干部的比例还只有16.7%,处级女干部的比例也没有达到标准。”
她说:“我们正在加大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力度,以使选择的范围更宽泛,最终让更多高素质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