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或者是新闻时,我们经常会被文字中的"名言警句"惊艳到。有些句子在文章的开头,会让阅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文章的精髓;有些句子在文章的结尾,会让你意犹未尽,还有阅读下去的欲望。这样的名言警句其实在申论的文章写作中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把名言警句恰当地运用在文章写作中,一定会给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取得一个好的分数。
在文章写作中,引用名言警句确实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但是如果用的不恰当的话会给文章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如果你想引用名言警句的话,就一定要满足三个原则,即:确定性,针对性和完整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这三个原则。
一、确定性即引用的名言警句是一定要确凿,真实,说服力强的内容。不能编造,或是写出不确定的内容来进行描述和论证。例如下面两句话:
(1)注重德治引领作用,让道德滋养人的向善意识,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孟子路公孙丑上》中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强调的就是德治的作用。
(2)注重德治引领作用,让道德滋养人的向善意识,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正如一本书中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根据以上两句话的比较大家就会发现,其实第一句是有名言警句的准确出处的,而第二句却并没有标注名言警句的出处,这就没有能够达到申论文章写作对名言警句的要求,只有达到确定性的要求,才能够拥有足够的论证力度。
二、针对性即名言警句要与证明的论点保持高度一致。引用的名人名言不能和论证的论点一点关系没有,应该前后呼应才能起到论证作用,名言警句采用的有效,接下来我们还是看这两句话:
(1)注重德治引领作用,让道德滋养人的向善意识,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孟子路公孙丑上》中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强调的就是德治的作用。
(2)注重德治引领作用,让道德滋养人的向善意识,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正如一本书中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同样大家也会发现,第二句除了没有满足确定性的原则,里面用的名言警句和论点同样也不是相同含义,论点强调的是德治的重要性,但是名言警句只是在强调福祸关系,这样写的话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混乱的印象,还不如不用。
三、完整性即引用名人名言之后需要有分析引出观点的步骤,并不是把名言警句直接背在答题卡上就万事大吉了,我们写的大多都是议论文,所以在引用名言警句之后还要分析引出论点,强调名言警句和论点的关系,正如下面的示例:
志之难也,难在自知。(论点)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贵有自知之明。(引用名言警句)自知之明意味着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学会扬长避短,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互联网时代,人心浮躁,年轻人很容易迷失自己,缺乏正确的自知不仅导致立志难,而且就算立下志向,也会存在着方向错位或眼高手低的问题。(分析名言警句强调的问题)因此,要想获得成长,必须自知,正确面对自己是战胜自己的前提。(引回论点)
这一分论段就使用了名言警句的正确用法,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名言警句的高分用法,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