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井喷”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些案件的诉求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
首先,综合性诉求多,是新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呈现的一个突出特征。诉求主要涉及工资或加班费、社会保险、经济补偿金、工伤赔偿、医疗费报销、劳动关系确认等诸多方面。其中,工资、加班费拖欠及经济补偿金追索案件数量比重最大。为数不少的申诉者提出的诉求多达四五项,有的更是多达八九项。
其次,从经裁定不予立案的案件看,绝大多数属于超过时效。主要原因是申诉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或者出现理解偏差。一些诉求工资、加班费的案件,短的已有几个月,长的有20多年时间。有的申诉者要价草率、不切实际。一名申诉者在诉求中要求单位补发1999年至今的加班工资148万多元,外加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98368元,而其本人的月应发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
连云港市劳动争议仲裁院负责人王传中,市总工会法工部长、职工法律援助团副团长方美军分析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出现“井喷”,不是个别地区的特有现象。虽然从5月1日起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不再收费,但专家们认为这只是一个诱因。而长期存在的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甚至违法用工,才是根本原因。
随着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和诉讼成本的降低,劳动争议仲裁将成为主要维权方式。因此,面对侵权,许多人选择了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通过劳动争议仲裁的渠道来维权。
面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井喷”现象,专家建议,要通过长期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自觉性。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工的惩处力度,让敢于违法用工的单位付出高额代价。
专家们表示,要尽快加强各地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基础建设,在人力、财力和装备上使之与数量迅猛增长的劳动争议案件调处工作相适应。目前,许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院”的牌子是挂起来了,然而,人员还是原来那些人员,装备还是原来那些装备,远远适应不了形势需要。因此,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尽快统一制定各级劳动争议仲裁院的人员、装备、经费等配备标准,使之在调处劳动关系矛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