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构建扶贫同心圆。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因此,扶贫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打造一面红旗。一方面,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村,应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脱贫攻坚思想,立下愚公移山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方面,基层天地大有可为,要在全党全社会动员年轻人深入基层,学习扶贫干部黄文秀、黄大发、毛相林等先进典型,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把手。当然,党也应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建立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更深入广泛地落实精准扶贫。
以新产业探索扶贫出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乡村空心化、三留守问题依旧突出,村民主要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谋生,经济收入低,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不强。因此,必须加强产业支撑,加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脱贫,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有的地区已经率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多个方面精准出击;有的地区探索出"成熟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投入+技术培训"、"引进企业+龙头对接"的新路子,有效激活了"造血"功能。
以文化理念催生脱贫新观念。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扶志,就是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和文化教育,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而创新宣传形式,可以很大程度激发主体意识,比如借助广播电视、农村大喇叭、扶贫夜校等多种宣传渠道,向贫困群众及时传播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转变"等靠要"等落后观念。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改善民生,只有真正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