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安徽,河南,宁夏。200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率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分赴四地实地考察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情况;对北京、江苏、贵州和新疆,则委托当地人大常委会对本地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组发现,“两法”实施的总体情况较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的三大难点问题,引起了检查组的高度关注———
检查组发现,农村“普九”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全国2861个县级单位还有431个未实现“普九”。已经“普九”的部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一些省、自治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在5%以上,个别地区达15%。
经过深入调查,检查组分析有三方面原因,顾秀莲告诉记者:
经济贫困是首要原因。未实现“普九”的县、市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在宁夏,目前还有8个县没有“普九”,其中两个县还没有普及小学教育;固原市中小学危房率高达27.3%,有2万多名适龄儿童因缺校舍而不能入学。据教育部调查,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占50%—60%。
其二,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滞后。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低,教学内容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其三,传统的就业观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一些家长不愿送子女上学,学生也失去上学的动力。
“普九”,流动学龄未成年人是另一薄弱环节。安徽省向检查组反映,该省流向外地学龄儿童有近30万,除流入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的以外,流入其他地方的学龄儿童难以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检查组发现,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部分城市还未将流动学龄未成年人就学问题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不落实,一些公办学校不愿接收外地生;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互脱节,流入地难以摸清流动学龄未成年人的情况等。
检查组建议:1.提高农村教育的适应性,积极开设实用技术课程;2.对财政收入水平低的县,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教育经费支持;3.对流动学龄儿童就学问题,流入地政府要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改革学籍管理办法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已成为全社会的一块“心病”: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犯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犯占全国刑事罪犯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
执法检查组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三大特点值得关注:第一,低龄化趋势明显。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中,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吉林省公安机关抓获的13岁以下的刑事作案成员,2002年比1998年增加一倍以上;第二,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据一些省、市高级法院统计,未成年犯中失、辍学又未就业的占60%以上;第三,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为了寻找对策,执法检查组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做了重点了解。顾秀莲说,除了不良文化的影响外,有的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和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据部分少管所统计,其比例高达50%。一些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动辄训斥,造成他们厌学、逃学、辍学,更容易违法犯罪。一些放任型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一些粗暴的家长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一些家长自身行为不良,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养成不良品格和行为。
检查组建议:1.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大意义的认识;2.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3.结合“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保护和预防工作在社区整合。
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网上大量不良信息、低级庸俗的网聊等现象较为普遍,而最近,一些地区的黑网吧又有抬头之势。一些违法音像制品充满反动、恐怖、色情、迷信等内容,还有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等,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据有关方面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因上网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1—3月的25.1%;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一些地方,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违规经营,淫秽色情表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同样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检查组建议:1.各级政府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落实监督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2.加强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市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