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北京地区来说,每年都有5、6万大学生就业;300万流动人口中,除了一部分是来北京出差、观光外,100多万个岗位被外地人占据;1996年分流下岗职工已有14.5万人,1997年增至20万人,1998年持续增长,就业市场的负担日益加重。
下岗职工常常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我要去找工作,但我怎么去找工作?又该到哪儿去找?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许多职业中介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下至街道、居委会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下岗人员的关心与帮助。但也有一些非法职业中介、不法用工单位混迹于劳动力市场,求职者需要睁大警惕的眼睛。笔者为了摸清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近日以求职者身份探访了北京的一些职业介绍所。
“您好,请问先生是来找工作的吗?”当笔者推开“伊鹏程”职业介绍所的门,还没来得及享受里面的清凉,就先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我点头称是并随之走向一排桌子。每张桌子前面的墙上都并排贴着一份《合同书》和一张《选择工种目录》。工作人员递过一张表,告诉我:“请您先仔细阅读合同书,然后填一下这张表”。我问:“用交钱吗?”对方回答:“先不用。”
坐下来后我才发现,这里每两张桌子间隔一米以上,每一位在这儿填表的人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我抬头看墙上的合同和目录。合同中写明这里的收费标准是190元,如果推荐的工作不能使应聘者满意,或者是在面试时对方态度恶劣,“伊鹏程”承诺退回推荐费150元,如果在服务期限内仍不能为求职者介绍工作,则不收取推荐费,并退还入网费及手续费40元。而在合同旁边的目录上,上百种职业按“商贸、管理、教师、话务、文化”等分成几类,方便求职者查看。
我填好表,把它交给领我进来的那位工作人员。对方把我的姓名、联系方法、求职意向作了记录,然后把表放在一旁,对我说:“请您在那边稍等。”
大概等了10分钟,那位工作人员拿着我的表过来,把我领进了大厅右侧的办公室。
我向工作人员表示,不想马上入网,而打算先咨询一下。对方一笑,把手中的表放在桌上:“咨询免费”我问选择的职业有何具体工作内容,对方的回答比较准确,我还算满意。当我表示对收费过高有异议时,他们坦率地说:“收费是高了点,因为我们的花费较大,但我们绝对有信誉。”
我为了进一步探听虚实,索性交了入网费。一位工作人员便开始仔细询问我的情况。例如,以前都在什么单位工作,都熟悉什么工作,而后在计算机上查询用人单位,并一一介绍给我,让我作出满意的选择。当我挑好一家单位时,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和对方联系……
像“伊鹏程”这样规模比较大的职业介绍所,服务一般都比较热情,运作程序也更正规,并且一般在顾客不满意自己的服务时,都有退费的承诺。
笔者又来到石景山区的一家人才流动中心大厅里,结识了从首钢下岗的职工周某,她正等着工作人员的联系结果。笔者目睹了一幕感人的片断——
“小姐,”工作人员拿着小周的简历递给她,“你大学毕业才一年,工作经验不是很多,我给您联系了十几家单位,但只有这6家比较适合,薪水也挺高的。你先去看一下,不合适,再说。”小周感激地点点头。她告诉笔者,家里本来挺困难,自己又下岗了。这儿的领导看到她有困难,减了很多费用。
对那些鱼目混珠的职业介绍所,求职者借一双慧眼才能将它们看得清清楚楚。
镜头一:“给您一张表,先填一下。”一家介绍所工作人员听说我想登记,迅速递过一张表格。
“我想问一下,用人单位要什么样的人?有要学中文的吗?”
墙上贴着4张招聘启示,日期最近的是7月2日的广告,广告都注明有效期限为10天。笔者问她这些信息是否还有效,她一愣,“有的可能还没有招满吧。”再问用工单位的情况,工作人员答:“你一去面试不就什么都知道!”
这样的职业介绍所根本不问求职者的基本情况,就让填表交钱。求职者问起用工单位的情况不是一问三不知便是语焉不详,只管把双方硬拉到一起便“大功告成”。本应成人之美的红娘摇身变成了乱点鸳鸯的乔老爷。
镜头二: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贴满了某职业介绍所的墙。推开门,一老一中两妇女各占据一张桌子。我没有问几句话,便被要求交150块钱,若不交钱就不会得到任何信息。
江梅是特钢待岗工人,得到该职业介绍所的面试通知,兴冲冲地赶到用人单位,去了才知道根本不用人。跑回来找介绍所退钱,几番理论下来,还是扣了20元的手续费。
首钢的小杨说,有的职业介绍所干脆从各种报纸上抄一些信息,也不管是否过时,只管让求职者去面试,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数十元的介绍费。
镜头二:有的职业介绍所与用人单位暗渡陈仓,“联合”打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幌子,下岗职工“久旱逢甘霖”,辛辛苦苦地做满一个月试用期,仅得到二、三百元的工资即被解雇,方知“帮助”是假,被人“宰”是真。
镜头四:总经理、电脑程序员、服务员……职业介绍所招聘的人才无所不有,有人笑谈:除了联合国秘书长什么都能招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能遵纪守法,切实为求职者着想,但也有一些用人单位观念陈旧,不能正确对待下岗职工。
在一家报纸上,笔者发现一则招聘词,内容如下:
北京某某有限公司诚聘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各3名,年龄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者优先。
笔者对自己的条件进行衡量后,觉得可以应聘这个工作,就精心制作了一份简历,并将自己最满意的照片、资料一同寄出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回音。
一个星期过去了,不见有动静。“下岗者”早已等得不耐烦。思虑再三,决定打电话问问。一位自称是主任的先生称,因为应聘者多达100人,他们需仔细斟酌,一有机会就通知。苍天不负有心人,公司突然通知我去面试。
我庆幸自己闯过第一关。第二天早晨,我把自己的外部形象进行精心包装,从头到脚“彻底更新”,可谓煞费苦心。上午10点左右我到了招工单位,推开办公室门一看,里面已经坐满了应试者,他们共选了20位面试者,经理还要逐个谈话筛选……
又一星期过去了,还没有回音。我再次拨通电话,仍是那位主任回电: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招聘人员有限,我们只好忍痛割爱。我想让他讲确切一点,他回答:我们的经理是凭感觉和经验来选人的,别的无可奉告。
这样的用人单位使求职者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摸不透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据社会调查表明:会计、人才资源管理、工业设计、居家装饰、农业技术等待业成为最火爆的行业。
在这些新行业中,一般都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的年轻人,所以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成为这些行业的主力军。
下岗职工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是大多数用工单位不愿用的原因。而在下岗职工中,这种情况又占大多数。因此用人单位对这些人的任用与否,是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
老刘是《北京晨报》的售报员,今年45岁,家住首都钢铁公司。”我这不又上岗了,“豪爽的老刘和笔者聊起来。他说现在每天能卖掉150份报纸,收入还行。”没什么可害羞的,我这是用双手挣钱。工作不分贵贱,也不分终生与短期,这也是社会的需求嘛。“他还告诉我,他这份工作是政府帮助安排的,他很满意。
老刘仅是北京30万下岗职工中的一员。近期以来,北京市为安置下岗职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辞退外来务工人员,在清洁、保安等行业优先安排下岗职工等。这些措施,安排了一大批下岗职工,为首都的安定和团结创造了条件。
大批的下岗职工要重新上岗,那么“岗”在哪里?岗在于挖掘,挖掘现有经济领域的就业潜力。一方面,各行业的冗员很多,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事无人干,一引起岗位没人愿意去,这就是当前”岗位“的实际情况。挖掘没人干的潜在领域,就为一些人找到岗位。比如,有的企业工作比较艰苦、技术要求高的岗位人员不足,而相对轻松、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却人浮于事,有必要加以调整。再比如,我国第三产业的许多服务项目还是空白,需要下大力气开拓,从第一、第二产业下来的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
求稳怕变,一岗定终身,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现在临时就业将会成为再就业的订形式。据调查,现在吸收就业人员的市场主要是合资、个体、事业单位新办实体、乡镇及街道企业。这些企业用人灵活,易找工作,流动性大,可为“临时就业”提供机会。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许多城里的下岗职工,已到“广阔天地”里锄地淘金,并获得丰硕的果实。据最新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600多万都市人到乡镇企业去挣钱。还有一些“弃”公“奔”私“的下岗职工,转变观念,跨越所有制的界限,开拓新的职业领域,寻求新的发展。
许多下岗职工练就了敏锐的“市场眼”,下海经商钻冷门,自创事业。有的办投递、家庭服务公司,有的开办烟酒俱乐部,有的当导游、导购……也许这些还处于初始状态的行当,一时还难以形成气候,需要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才能形成规模。但它已经在一些城市兴起,并逐渐升温,得到社会的认同,并为我们构筑的民心工程夯实了基础。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指出,作为一个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相当匮乏,应大力培养各地急需的积压类农业技术人员。
下岗了,对一些固守本土观念的职工而言,是一件非常痉的事,他们等待着吃“皇粮”的那一天;而对于另一些头脑灵活、思想现实的人而言,下岗则是在眼前展开了更广阔的天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