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人类的基本要求,如食品、空气、水、休闲、娱乐等,如人们需要一个地方来遮风挡雨
欲望:当需要指向具体的可以满足需要的特定物品时,需要就变为了欲望。
如:把对用一个地方来遮风挡雨的需要,变为了对房子的欲望(之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现在可能发展到是一种社会地位需要)
需求:指人们有支付能力并且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在这里“欲望”才转化为了“需求”。比如:我对房子的欲望,变为了想买别墅。(前提是:我得有买别墅的钱,我才可能愿意购买“别墅”)
所以,公司在生产一款产品时,不仅要估计有多少人对产品有欲望,还要估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且有能力购买
痛点:在满足需求过程中,让用户不爽的点 / 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在消除痛点
我有钱买别墅,也想要买,有“购买别墅”的需求。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比价、怎么选地方、怎么计算贷款更合算。这时候来了一个中介,他愿意给我一个全套解决方案。那么他就解决了我的痛点。
所以,你看,需求并不等于痛点,需求与痛点的区别,就像疾病与产生的疼痛感一样。界定清楚这两者,才是我们构建商业模式的基础,才能明确产品、服务设计的出发点和核心。
比如:喝水,人人都有需要,那么饮料这种东西,人人都有需求。但很多人想要在运动后可以喝到又能解渴、又能补充能量的饮料,那这个就是痛点了。所以有了这么多的运动功能性饮料。
再比如:你想开车带着家人一起出去,来个短途旅行,这是很正常的“休闲娱乐”的需求。但是你买不起车。痛点来了,这个时候租车平台就解决了这个痛点,租几天都行,哪里还车也行,花费的钱,与买辆车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男生想要女朋友,想追妹纸,这是普遍的“求偶需求”。但是他不知道要怎么追,总是失败。这时候,就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看到了这一痛点。
他们开设了扭曲PUA的“教男生如何约炮”的课程,吸引这些男生来买课,变为会员,以此赚钱。为了更直戳痛点、更有卖点更刺激,他们不仅教授骗财色技巧,“自杀鼓励”、“宠物养成”、“疯狂榨取”为卖点的PUA课程,甚至为达到情感操控目的,不惜鼓励女生自杀。
这里也啰嗦一句,人的需要层面,基本都是属于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所必须的。但是在转为需求和痛点的层面,不排除有部分营销者利用用户痛点,扭曲、黑化,以获得最大收益。
这或许也是我们了解需求的底层逻辑的意义:明确自身的需求和痛点,不被无良商家利用。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
营销者并不能创造需要(需要存在于营销之前),营销者和其他社会因素会影响“欲望”。比如人们对车的需要是想满足“对社会地位的需要”,于是营销者推广了“奔驰汽车能满足人们对社会地位需要”的观念。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 营销者并不能创造“人们对社会地位的需要”这件事情,他是本身就存在的。营销者无法让人们购买他们并没有欲望的东西,所以没有洞察清楚用户需求的营销行为必死。需求并不等于痛点。出于发现需求和解决痛点,产生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产品或是服务。了解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很难,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帮助他们了解“需要什么”。先剖析清楚到底什么是“需求”,后续才有可能清晰“如何挖掘用户需求”、“需求怎么分类”、“如何将需求理论运用在具体实操中”。
不要小看对“概念”的理解,你要搭建一座房子,就必须要有稳固的地基。否则,房子搭不稳,会倒。搭建方式不匹配地基结构,会飘。
罗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中,对概念的解读:
李笑来老师讲,上初中的时候他妈就告诉他,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教科书发下来,先预习,掌握那些关键概念。然后到了课堂上听课、做作业就轻松得一塌糊涂。
比如说《高中物理》第一册,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牛顿三大定律,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动能,就这些东西。然后纲举目张,任何知识的碎片随便抓进来都能够安放到概念上。
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怎么变成知识?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把概念通过实践,打磨为自己的“元知识”,再更有效的指导实践。
当然,我也在把自己的知识“概念化”“实践化”的过程中,不断推翻自己的先前认知,打脸啪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