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成立初期,瑞幸就曾打出“打败星巴克”的口号,更针对星巴克的垄断嫌疑发起指控,此举被一部分人解读为“蹭热度”。
作为新零售咖啡的强势品牌,号称手握十个亿的瑞幸,杀进了这个比拼资本的新零售咖啡市场,有趣的是:打着硬刚星巴克大旗,实则绕着星巴克走。
与星巴克的模式不同,神州打造的这款网红“小蓝杯”最先撕开的是互联网这道口子,
首先是引导尝鲜,下载app注册即可获得赠饮,接着利用拼多多式的社交化裂变营销,分享给朋友产生消费又能获赠一杯咖啡。
类似拼多多的砍价小程序,但是相比拼多多获取新用户成本显然高出很多倍,这种烧钱式打法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获取流量和曝光率,钱治亚花投资人的钱花的开不开心不知道,但用户薅羊毛薅的确实很开心。
除了走社交电商的路子,瑞幸咖啡还投入了一大笔钱砸在广告上,汤唯和张震有多贵自然不用多说,电梯间的分众传媒广告和影视植入也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一杯,谁不爱”洗脑程度不亚于拼多多的魔性广告歌。
瑞幸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快速扩张、烧钱营销的模式还是饱受外界质疑
瑞幸的创始人来自共享出行领域,天生自带互联网基因,但是对于食品饮料行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产品质量。
与“咖啡一哥”星巴克相比,撇开多年塑造的品牌形象不谈,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线下门店的运营管理,这些都是瑞幸缺少的。
在“咖啡场”上人民币玩家固然可以解决拉新问题,但与其他商业场景不同,咖啡馆的盈利关键是坪效。
但好在物联网时代之下,咖啡生意也可以另辟蹊径,暂且抛开线下门店的坪效问题、租金压力,继而瞄准现磨咖啡市场在外卖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