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留存程度高是核心因素,也是一个社群能持续下去的根本。哪怕人数不多,变现能力不强,依然可以判断社群很有价值。
活跃留存程度又可以再次拆分:内容生产+交集链接+角色架构
很多人一想到活跃,马上想到闲聊,然而闲聊仅仅是活跃的一个很小的体现。
事实上,闲聊是一种内容生产的形式。只不过内容可能无法被二次分发,因为闲聊的内容一般比较肤浅,天气、社会、生活…并非专业垂直干货内容。
其次,活跃留存程度与社群成员之间的链接程度密切相关。两个完全没有任何交集,被莫名其妙拉到一个社群,连简单加好友地关系都没有,那么如何建立链接呢?只有志趣相投,有共同特点,才能保证基本的交集。
此外,活跃留存程度还和社群成员组织架构有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群中必须有规矩和规则,同时有成文和不成文的角色分工制度。成文是指设置一套积分体系,然后按贡献等级划分。
不成文是并没有明确等级,但有活跃分子、内容输出者,潜水成员等等,成员之间的内心对各自角色有本能的认同。
其次是转化变现能力,如果能转化变现赚钱,当然有价值。但更有价值的是,能持续转化变现赚钱。否则社群就不在是社群,当无法保证了活跃度和留存度时,所谓的社群仅仅是售卖产品时的一个一次性的渠道工具而已。
社群变现能力也可以继续拆分:付费会员人数+增值服务质量和数量+卖货转化率+品牌影响力(广告溢价)+分销参与度
在成员质量数量这个维度上,成员数量反而不那么重要,换句话说,社群人数未必越多越好。
相反,前不久非常流行小群效应。事实上,小群效应所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高活跃度的社群规模很难变得很大,而要把社群规模扩大的代价是牺牲社群成员之间的连接维度。此外,当社群人数到达一定规模时,管理难度和投入成本将会非常大,最后投入产出比会很低。
除非是千万级,几何级的规模,可以去卖流量,或者置换资源,走第三方广告的路线,这种情况下,人数规模可能有一些效果。但要注意,此时主要概念已经替换成“流量”,而不是社群本身了。圈内很多自称社群达人的人,无法还是在买卖流量。
这种粗放式的变现效果,在互联网人口红利过后,将会越来越弱。相信大家也加过很多500人满人的群,但依然活跃度低,无法变现。
在成员质量数量这个维度上,质量是核心,成员用户一定要精准。反而人数规模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地推移变得越来越弱。
以上便是评估社群质量的3个细分维度,每个维度还可以拆分再拆分,今后的文章会对细分维度进一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