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用户行为,用户将我们产出的内容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圈中的驱动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满足与人社交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吗?其实这也是一种网络环境中的印象管理,大家都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而且总是会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自己还处在群体之中,博得大家的关注与认可,以及愉快的评价。
用户觉得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给自己贴标签,以此来塑造固有的形象,自动把自己归纳到某个群体中。
人物:《没有房子的年轻人,每一个都很慌》GQ实验室:《写公众号的人,不配有爱情》《我们把互联网人扒了个精光》姜茶茶:《北上广广告人图鉴》 LinkedIn:《无产中产阶级:穷且奢华的年轻人》《25岁前体检跟玩儿似的,25岁后跟体检玩我似的》新世相:《月薪2万情侣的恋爱,都是抽空谈的》《那些月薪5000的恋爱,月薪过万的人想都不敢想》有意思报告:《“垮掉”的90后,可能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收入、地域这类标签是运用得比较频繁的,用户已经感觉不到新鲜了,我们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场景与动机、喜好、人生态度等。这也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用户有更深入的调研,更佳精准用户画像,把标签贴得更佳牢固。让用户觉得新颖且有代表性。像GQ实验室就会创造一些新的标签词。
GQ实验室:《悬浮青年:活得挺好,但是很难更好了》《空气式恋爱:越恋爱,越单身》《新中产,病了》
另外用户会通过追随某种群体的文化语境,以此告诉网络社交圈的朋友们我是属于这个文化范畴的人。
GQ实验室:《小孩儿才发脾气,成年人都得憋着》《出国留学,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咪蒙:《成年人:每个周一,轻微想死》我要what you need:《因为北京的房租太贵,我不敢分手。》有趣青年:《90后的日常:单身,没钱,本三了》真格基金:《在朋友圈装死,去电音节蹦迪》中国新闻周刊:《我生不生孩子、有没有二胎,关谁事了?》
这些来自“丧文化”的自嘲标题,所表达的观念让分享的人处在90后的潮流语境中,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可以用标题作出充分的自我表达!光自我表达还不够,用户还希望与群体交流,塑造一个思维活跃的优质形象,而不是潜水党。所以用户会主动分享一些会引起讨论的热点事件,或者能产生共鸣的观念,好吸引一波人在ta发起的话题下点赞、交流、讨论,不断刷新自己的活跃度。
谷雨实验室:《中产从此难续租》咪蒙:《“我有病,总觉得你喜欢我”》《人生最紧张的时刻:对方正在输入…》新世相:《为什么不想生二胎?因为第一胎已经把钱花光了》《这个喜欢蕾丝的女人,真的惹不起|妈妈们的讲究有多难懂》GQ实验室:《遛狗遛了半天,发现没把狗带出来|现代人的40个失智时刻》《朋友圈分错租,吐槽发错人|现代人的13个危机时刻》welens:《“我们的哀伤和年龄是没有关系的”|53岁的樱桃子去世》我要what you need:《”紧急联系人”那一栏,我一直都是填自己的。》有意思报告:《“职场塑料五件套”表情包使用指南》
所以说要判断文章是否会被分享,一定要考虑到你的用户想在社交圈中树立的形象,且分享时不会产生顾虑,分享出去后不会带来困扰,所以说大多数时候正面的价值导向更容易被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