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户端,我们看到的是通讯录维度增强后,带来的新的流量玩法,这里面带来的最大机会是交易平台,先行者收割了流量红利,做了很多用户,也收割了资本红利,融了很多钱。
这个红利是有时间窗口的。从用户行为上说,当我们被一个微信电商平台拉到群里,物美价廉的情况下我们是愿意掏钱的;当我们被 20 个这样的微商平台拉到群里,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把群静音掉,这时购买转化率势必降低,流量获取成本势必提高。
往后发展,这些交易平台还是要有些硬能力。要么做重供应链,把控好货品的质量和价格,甚至做渠道品牌;要么做重前端,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社区,做成会员制电商,黏住用户,更懂用户。
无论是前一条路,还是后一条路,都是阶段性的从微信流量上薅羊毛,用户最终还是会沉淀到某个载体上,有的会沉淀到自己的 App 上,有的会继续留在微信上。拼多多已经在往自己的 App 上导量,据说有一半交易是从自己的 App 上来的。
那做到最后,究竟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真的重要吗?用户关心的还是货品的质量和价格,购买效率和体验,前期怎么搞流量都是战术。对部分玩家来说,去中心化电商是一个阶段性产物,最终还是中心化的。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十点读书和薄荷阅读这些项目的营收都增长极快,而且有着很高的毛利和净利,比百度的广告业务、完美世界的游戏业务、京东的电商业务的毛利和净利都高。
我们做一个猜想,知识变现会不会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基于微信的变现方式?微信里除了广告、电商、游戏、金融外,产生的第五种变现方式。
这种付费阅读、购买知识的玩法很早就被人尝试过,只是没人做大,微信里有什么独特的土壤让它开花结果呢?
朋友圈是最关键的因素。朋友圈是一个印象管理的容器,我们发的朋友圈往往有企图心,当我们发 keep 打卡时,是在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很阳光健康的人。同时,朋友圈也是最容易出现焦虑感的地方,当身边的很多人都在刷薄荷阅读时,有的人会感觉周围的人都在进步,从而产生焦虑感。知识付费在微信里快速起量,和朋友圈这一催化剂时密不可分的。
再就是公众号积攒了大量粉丝,这些粉丝时因为信任作者才加关注的,这是一个天然带信任感的流量池子,当作者开始贩卖知识产品时,付费变得很自然。当然,小额支付习惯的形成也是一个因素。
把知识变现的打法总结一下,是个 4 * 2 的八宫格。
前端获取流量有四种打法:得到通过个人 IP 获取流量,十点读书通过内容获取流量,千聊通过提供工具获取流量,薄荷阅读通过裂变这一营销方式获取流量。后端变现有两种打法,要么通过自营内容赚钱,毛利在 80% 以上,要么通过签约作者合作内容赚钱,毛利 50%。
在我们看来,知识变现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新型出版社。新在哪里?更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之前的书籍是几万字,现在变成几千字,阅读门槛降低很多;更快的迭代周期,之前出一本书一年时间,现在是每隔几天发布新内容。
知识变现能否长期作为变现方式呢?我们也在观察。学习毕竟是个反人性的事情,用户能不能长期坚持?大多数知识变现并不以效果为目的,而是作为安慰剂存在的,用户在试过没有效果后能否长期留存?
如果知识变现作为一个基础变现方式成立,应该不只有十点读书和薄荷阅读这些玩家,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玩家涌现。模式大家都学会后,比的还是谁更懂得获取用户,和谁有能力做好内容留住用户。前端有独特流量的玩家有可能成为“后浪”,比如我们看到新世相也开始做读书会。
同时,会有不同的玩家向更垂直的领域延伸,比如宝宝玩英语是抓住了父母想给宝宝做英语启蒙,却不知怎么教这个需求,Chic原醉是抓住了女孩子想找高富帅这个刚需。(微笑脸)
而现有的知识变现项目大多像 CP,这里有没有平台化的机会?
我们谈到了前端流量的变化,后端变现的变化。最早一波微信的机会是公众号带来的,公众号带来了一批新内容,替代的是原来的老媒体。
从 2017 开始,微信开始推小程序。其实最早受益于小程序的是公众号,公众号+小程序电商成为一个很好的变现形式,很多公众号在接了小程序后实现了一波变现;之后小程序带来的才是工具、社区和游戏的机会。工具起量往往比较快,但在工具转社区,或者工具转电商里,似乎还没有看到特别跑出来的选手。
除了这些,有没有其他大机会?微信能否对一些垂直行业的某些场景进行重塑?比如教育、金融和企业服务。
以教育为例,会有这样一张图,横向是最容易出大项目的几个品类,八成以上的大项目是在 K12 和英语这两个品类,纵向是不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带来的机会。
连锁模式带来新东方和好未来这样的机会;直播带来 VIPKid、猿辅导和掌门一对一这样的机会;O2O 也带来一波机会,只是大都单元经济模型跑不通,用户需求上也有问题,后来都转型或退出战场了;AI 带来一波流利说和作业盒子这样的机会;在微信上,有没有一些教育的场景可以重塑?比如园钉利用微信重塑家校通这个场景。
小程序吸引了太多目光,其实小程序和微信里的机会是不能划等号的,小程序只是一种载体,单纯讨论小程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更应该讨论的是微信里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场景?小程序+公众号+群+朋友圈能有什么样的组合打法,来和这个场景发生化学反应?
除了我们已经看到的微信电商和微信内容,除了大家正在投的小游戏,后面会不会有一些深水区的机会?除了实物电商,虚拟物品电商和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有没有可能?教育和金融的细分领域在微信里有怎样的机会?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打通后会带来什么机会?以及,除了薅微信的羊毛,去抖音和快手上怎么薅羊毛?
比起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拼多多这类电商的机会,相信上面这些问题,会对未来半年到一年的市场产生更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