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营销人来讲,在项目开始之初都会面临灵魂三问:能爆吗?有效吗?能便宜吗?而在项目上线后又会面临新的三问:和品牌有什么关系?能带来效果吗?能自带传播吗?项目操盘前和操盘后的灵魂三问成为困扰几乎所有营销人的噩梦。
招行和番茄炒鸡蛋事件最大的问题的确是二者根本毫无关联,在视频结尾添加大多数的产品都可以很违和,包括招行的信用卡,不将视频看完完全接触不到招行的信息,这和此前逃离北上广被诟病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是几乎困扰所有营销人和广告人的难题:如果要传播必须控制品牌展示模式,如果品牌过硬过早展示项目又很难传播起来。的确,整个番茄炒鸡蛋营销在视频本身上与招商银行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被诟病是理所应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该营销并非那么的不堪。
从传播上来看,如果招商银行只是通过短视频的模式来营销,这无疑是极度失败的,再成功的事件传播和企业毫无关联都等于失败,传播并不可能为毫无关联的品牌带来任何的关注点和记忆度。
但笔者之所以说招商银行并非那么不堪的原因就在于传播介质上,视频本身的发布渠道成为加强招行与营销事件关联的一条纽带。笔者在微信渠道只接受到两个途径带来的视频传播,一个是招行微刊公众号,另一个是大约两小时后的招行朋友圈广告H5,这两个页面都可以清晰的接触到招行的品牌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品牌与事件的关联度,创意不够,渠道来凑也算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
无论是本次刷屏的番茄炒鸡蛋,还是之前的丢书大作战,逃离北上广对品牌的关联度都极弱,这是这类事件营销的通病,然而也不得不说,可能正是因为对品牌的体现较弱才造成了事件本身的广泛传播,毕竟年轻用户的广告阈值越来越低,越来越难以忍受,当看到不合时宜的品牌露出时用户会马上离开,即使最终看完内容也会对后续分享造成严重影响。除了营销圈以外,没有用户对营销创意本身敢兴趣,用户关注的只是内容本身,而品牌对内容本身存在较强的干扰,二者是互斥的,所以在事件营销传播广度和品牌体现两个不同诉求上4A和企业斗智斗勇,4A为了传播主张弱化品牌体现,企业为了品牌植入主张强势植入,二者永远在寻求动态平衡。但4A和企业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传播和植入深度二者并不太能统一,必须要有所取舍,为了更广泛传播必然要牺牲品牌植入深度,为了品牌植入深度必然要弱化品牌。那这两个目标到底如何兼顾呢?天与空的联合创始人杨烨忻提出了一个方法论或可参考(大意):营销需要目标拆解,每个不同的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目标,但并非每个阶段都适合或者说需要品牌植入。企业营销是漏斗,在事件后端收割或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