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品的活跃度/留存率增加功能/活动的参与和渗透唤回沉默用户
这是运营很容易犯的错误,推送人员是坐在电脑端操作的,变得不接地气。每次推送,都要设想一下,如果我是推送的用户,此时此刻在哪里做什么。是在地铁上下班,还是工作。收到推送会怎么样?除非地震洪水天灾,就不要半夜打扰。如果是双休日,就不要早上七点钟推送。我遇到过最深刻的推送,是在西藏,考虑到了西藏的时区,因为西藏晚21点才天黑。很多推送时间段在常规时间段上后移:19点才推送今晚吃什么。
当初王健林的一件小事先赚一个亿火爆朋友圈,我就遇到理财产品的朋友迅速响应,马上调整今天文案做一条营销推送。这是合格的。反应时间越快,效果则越好。另外也需要考虑热点和产品的切合度,不要热点跟得南辕北辙。
个性化有两种,一种是推送策略的个性化,一种是文案参数的个性化。推送策略我们放到用户分群说,文案的个性化,则是加入自定义参数。
如果你想邀请用户参与活动,你觉得文案是【亲爱的用户,我们希望您blabla】好还是【亲爱的X先生,我们希望您blabla】呢?前者用了用户这个代词,后者则突出了王先生、李女士等称谓。没人喜欢生硬的群发,显然后者更亲切也更有尊重感不是么?王先生李女士就是我们的个性化参数。
熟悉淘宝的人都知道,它会根据我们的购买行为、浏览行为和兴趣推送不同的内容,每个人都不同。化妆品衣服鞋帽的内容推送给女生,电子数码产品游戏周边推送给男生。这是用户人群推送,也是精确运营的基础。
很多运营并不会去精准推送,无脑地全量群发。我用多部手机证实过不少产品的推送逻辑。全量群发不是一个好运营策略,毕竟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用户都喜欢这次推送,如果为了让更多用户喜欢,增加频率,也和不打扰用户背道而驰。
用户人群的推送基础是用户画像或者数据指标。通过不同维度粒度的组合,简直有无数种策略。如果是内容为王的产品,一天数十次精准推送也正常。
推送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知乎举例,我曾经不止一次,接收到曾经浏览过内容的推送。比如某个话题,会在第二天再推送。从运营数据说,可能知乎认为我产生浏览,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可是我已经看过了啊,再次推送很打扰的。
从浏览时长细分,若我浏览这个话题只有十几秒,再次推送也说的过去,我没看完嘛。但如果阅读时长是数十分钟,那么我基本看完所有的回答了,我又没有点关注,就不要推送了,让我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
换另外一种角度思考,也可以将文案更改为【《XXXX》话题下又有新的精彩回答,赶快去关注吧!】。这也是另外一种技巧了。
我们可以对产品建立一个推送池。用户都在这个池子里,目标是每周都将相应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人群。
运营通过用户画像标签进行推送。诶,这是一个新用户,那么我们推送引导关注类的内容。我有一批老用户,历史上对A内容感兴趣的推A内容,B内容喜欢的推B内容。又一批用户好久没打开产品,赶紧推点新奇好玩的唤回他们。
再来设立一个用户体验机制,比如用户一周最多收到三条内容,防止他们被过度打扰。这就是池子的概念。
怎么去衡量自己推送的好不好,以上各种技巧有没有用呢?我们就要用到数据分析了。我已经说过打开率,打开率可以间接认为用户对这次推送感不感兴趣。那么打开率就能衡量各类推送要点执行的效果了。
好运营需要记录每次推送效果的数据,不断则出规律,不断去优化。比如八点和九点,相同条件下打开率有没有差异?不同文案打开率有没有差异?我这个人群到底对不对这条内容感兴趣?甚至推送还能和数据挖掘相结合,效果更能成倍提升。
大家要记住,打开率这个数据不是我们的目的,是衡量的过程,不要为了打开率做标题党。结果用户发觉内容也就那么一回事,这是得不偿失的。
推送的常见点讲完了,现在我们可以打开手机看一下,界面上各APP有多少红点,我们没有打开;打开一下系统设置,我们又关闭了多少推送通知;最后再想一下,有多少次被推送地烦了,继而卸载。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