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由六大属性确定:目标性、边界性、集合性、在机性、层次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安全管理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要动态地认识安全;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抓住各个一切,能适应变化的要求。
2、计划性原则。安全对策要有计划和规划,要有近期的,长远的目标。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规划进行,并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
3、效果性原则。安全对策效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的成果的指标来衡量。由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安全工作的成果既要考虑经济资产,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的效果性,是落实安全减灾措施的重要前提。
4、单项解决的原则。在制定具体事故预防措施时,问题与措施要一一对应,有主次、有轻重缓急。使事故隐患的消除落在实处。对于老大难的问题,应逐步地考虑整治,一年一步,不能急于求成。
5、等同原则。根据控制论原理,为了有机地控制,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与可靠性不应低于被控制系统。在安全上,安全系统或装置的可靠性必须高于被监控的机器和设备系统。要实现安全管理上监察、审查及否决权制度,安全理论、技术方法、安全人员的素质不应低于被管理的对象。
6、全面管理的原则。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全面管理,即党、政、工、团、职能部门一起抓。只有调动起全员的安全积极性和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事故的防范才可能有更高的保证。
7、责任制原则。各级部门和企业应实行安全任制,首先部门和企业的第一把手应负主要责任,所有的其它业务部门也同样负有责任,对违反职业安全法规和不负责的人员应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将责任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8、精神与物质奖励的原则。应用激励理论,对于期望的安全行为给予正强化,即采用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安全减灾积极性,促进工业安全减灾。
9、批评教育和惩罚原则。同样是利用行为科学中的强化理论,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负强化,即进行批评教育和经济与职务上的处罚。应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时效和客观的问题。
10、优化干部素质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更新安全队伍的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懂得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系统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机工程、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选择安全干部要重视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