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对比效应:就是要让用户看到完成某个动作和不完成某个动作的区别。比如前段时间被派生的课程吸引到了,他告诉我平时处理一堆数据是不是超麻烦,特别费时间,学了这个课程可以帮你如何快速的抓取数据,处理数据等等的,效率成倍的提升,那我想确实很好啊,我就为了体验下,真为他去分享了,体验了3天的基础课程。
第二个,环境压力:指周围的人或事物施加的影响力,可以鼓舞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比如之前网易的刷屏课程,你看到你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几乎所有人都在分享朋友圈,并且课程马上又要涨价了,要赶紧下手,于是很多人确实没忍住,都去买了,实际是一节课都没听。
第三个,标杆效应:这个也是大家常用的,就不举例子了,在增长活动中利用明星、KOL、网红来树立标杆形象。卖课程的用的特别多,经常都是某某大咖推荐啥的。
关于能力,通常的做法是用来降低分享的门槛,以提升分享率。比如社群裂变的时候,我们都会给到用户分享在朋友圈的文案和海报,用户只要随手转发就行了,完全不用动脑子。把与用户接触的每一个触点给拿出来,不断优化,帮助用户提升分享邀请率。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故意提高门槛,以提高用户的质量。特别是卖课程的,你想免费分享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来,但是如果我收9.9或者19.9的时候,可能就会屏蔽一大批撸羊毛的人了,当然这个度你需要测试来衡量到底是多少比较合适。
触发机制,我就分享一点,在裂变期间,一定要做到实时反馈,这样才能刺激到用户重复这个东西。比如邀请裂变的时候,实时提醒邀请进度。分销裂变的时候,实时提到用户赚了多少钱。换你看到不断有钱进来,爽不爽,这个很重要!
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每一个用户会带来多少个用户?
现在大部分商家都习惯在微信上完成传播机制,但如果你的用户多为95后,QQ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裂变地选择?
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你的用户在哪?那你的裂变就在哪。
这里有个比较复杂的公式,看上面那个看不懂的公式。这是一个病毒营销公式,用来计算传播K值,大家知道就好,真正去算还是比较复杂的。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后面会讲到,裂变又不是做一场就完事了的。只要是活动结束后,你得测算出每个用户平均能带来多少人。
用这个公式不难吧,总人数处于发起裂变人数。然后你调整你的裂变方案,无论是奖品还是文案或者是海报,多次测试后,找到最好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全力以赴去分享呢?关键还在于这个动机够不够强。如果说邀请10个人下载APP就送一支铅笔和送一台iPhone11,当然所有人都为了iPhone11会拼了命的去邀请,而铅笔肯定就无人问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