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中,Uber、Airbnb等交易型产品在美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补贴增长的方式。
不过当前的中国市场有在线支付这一基础设施,内容型产品的补贴可以直接发放到用户的微信余额里(交易型产品通常是优惠券),因此内容型产品也可以有效的进行补贴式增长,这是海外没有过且无法复制的。
Uber等交易型产品的业务多属于经营双边市场,平台主要担任匹配需求与供给的角色。
他们常见的做法是:在启动时谈合作搞定供给一方,然后由平台出钱对需求一方进行补贴。
当然,比如滴滴这种背后有金主的公司,也可以出更多钱进行双向的补贴。
需要注意:这些产品此时的核心场景流程已经构建完成,补贴只是服务于生态的一个手段,而非目的。
比如快手、头条的极速版本,他们的业务本质上也是双边市场,只不过一方是内容的生产者,一方是内容的消费者;虽然明面上不涉及直接的交易,但基于内容的超高覆盖度与黏性,他们后续的变现潜力极大。
显然,快手头条在做补贴增长时,生态系统也是已经非常成熟的。
上面两类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叠加上了满足用户“占小便宜”的需求,即同时运营着需求线与补贴线两个不同目标的用户群体。
除了原本基于需求而使用产品的用户,补贴线有效增加了一部分原本没有足够动力尝试体验的用户,以及留住一些原本会流失的用户。
此时正是初步转化,而重点在于第二步:补贴线的用户如果不能向需求线转化,那么他们对于产品的未来价值是零,补贴出去的钱就真的发福利打水漂儿了。
市面上有非常多刷资讯、短视频领红包的产品。他们既没有健康的创作者生态来持续产出原创优质的内容,也没有数据与推荐算法能力上的竞争力来保证用户消费内容时的体验,甚至大量使用爬取的其他平台的数据(内容、评论、用户信息等),这样做进一步毁掉了自己平台的生态。
它们只能依靠不合理的ROI维持表面数据的增长,但基于内容需求的核心留存率极低,当补贴回归合理时大批的用户就会直接流失。
有很多养猪、种花、猜成语这一类发红包的小游戏。他们通常采用效果较好的视频广告,且广告频次非常高;但因为用户广告意愿与价值双低,在补贴线很少的几个提现周期里,产生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产品的运营。
这类产品除了噱头不同,其他套路都高度相似;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广告推广的产品几乎不出圈。
养猪app的广告刚推荐完养牛app,就推刷视频赚钱app,甚至再下一个就推荐另一款养猪app。
那些贪图蝇头小利的用户被洗来洗去,补贴与广告费用在这一类公司之间空转,进行着资金的负和游戏。除非删库跑路抵赖掉补贴余额,否则这些产品不存在全盘盈利的可能性。
当然,那些蝇营狗苟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另外的话题了。
总之,做补贴增长一定要基于产品已经拥有成熟的核心业务。
增长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补贴线中的用户转化进入需求线,补贴增长的价值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