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越来越简单直接。而人性,也会本能地追求更加激烈的感官刺激。尤其是作为内容高级形态的短视频,刷起来,就是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荷尔蒙的盛宴。
虽然文字、图片、视频的创作难度是依次递增的,但技术的革新,逐渐消除了创作的壁垒,使得人人都可创作。在5G的风暴中,微信也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应对时代的变迁。
注:此方面的内容,只不过是建立在我个人认知基础上的一些遐想。张小龙的价值观,对于芸芸众生之一的我来说,却是只能够仰望,又岂敢在此指手画脚。所以,以下的内容,欢迎探讨,如有瑕疵,还请海涵。
我们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微信可能会怎样做视频号。
我们经常说“内容为王”,但是对于一个平台来说,仅有好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匹配效率。这样的体验,用户才会买单。
以熟人社交为主要阵地的微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一个用户可能在抖音上点赞俊男靓女,在快手上关注沙雕段子,在微博的评论区口吐芬芳,但这些行为,未必希望被微信好友看到。尤其是,当我们的微信还加入了工作关系这一圈层之后。
当关注、点赞、评论都能被暴露在一双双无形的道德之眼下,互动性必然会进一步弱化。
所以,高价值的、体现品味的内容在视频号或许有更强的传播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大脑是个会消耗人们20%左右动能的人体器官,先天性就对刺激性信息有极大的渴望。因此人们在空闲状态,大脑就会全自动去检索这类信息,而并不在意这种信息对人们有木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也就是说,泛娱乐的内容,在视频号仍旧会有一席之地,但是因为交互性的减弱,这块内容,或许在视频号只是长尾。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高效的匹配,这项内容在本质上来说还是平台信息分发机制的问题。
内容格局决定信息分发机制,我们来对比一下抖音和视频号。
抖音以泛娱乐为头部内容,这些内容的核心为kill time,因此更适合被动推荐的形式。被动就是指,这种内容适合你随机刷着看,挺乐呵挺开心就成,毕竟娱乐嘛,轻轻松松才有趣。
视频号以高价值为头部内容,这些内容的核心为save time,如知识技巧等,这种需要半订阅性质的追踪观看,同时容易在社交群体中扩散的正向、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但我们前面说过,推出视频号的缘由之一,就是为了弥补公众号被动获取能力缺失。因此算法推荐必不可少。同时,也必须加入这种被动获取能力,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引来各个要素的协同创作和赋能,创造繁荣的内容生态。
而且张小龙有自己的理念,他始终不愿意完全采用算法推荐,怕造成信息茧房,所以通过加入社交等元素来优化算法,让算法不仅仅推荐用户想看的,还要让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因此,大概猜测,视频号会采用“订阅性质+算法推荐+社交关系”的信息分发机制。
在“how”的话题之下,我们最后再探讨一下,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可以怎样做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