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里,如果你已经对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财务报表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后,就会大概知道这个公司的业务模式、流程是什么,怎么赚钱,以及为了保证这套流程和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在中后台打造什么样的能力和运营策略了。
再回到美团的业务来看,整体的业务大图可以包括三块内容:消费端、商家端以及底层的业务保障体系。
针对C端,主要就是围绕用户运营的策略来划分,包括拉新、激活及留存。拉新上,美团APP的抓手主要是线上流量投放、基于外卖等场景的分享送红包等裂变活动,手机预装以及微信入口的转化(占10%左右)。在新用户的激活上,首先APP端会把用户导到外卖这样一个大众、高频、小额的场景,通过一些新人礼,比如奖励17元优惠券等来促成转化。在留存上,美团的一个策略是通过“高频带低频”,实现跨场景的促活。另外,近些年美团推出了会员业务,进一步通过会员专属的优惠券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频次。
针对B端,美团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线下商家的拓展,一个是商家端的线上运营。早期,美团的商家拓展策略对企业的生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在团购业务进行“千团大战”的时候,各个团购网站纷纷是通过烧钱,砸线上广告的方式来拓展商家。而美团意识到,这些中小商家其实是很少关注线上广告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地推来完成。进而,就涉及到美团的开城策略。美团为了避免和其他团购网站的正面竞争,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重点突破二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只保留少量的商户,对竞争对手采取袭扰的策略。
在业务保障上,针对用户端,非常核心的是要解决支付的成功率和提高可用性,因此聚合支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在外卖方面,订单的匹配以及履约能力是服务交付方面非常重要的保证。美团也是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这也得益于美团在团购时期积累的一些核心能力,从而成为在外卖市场上能够胜出的关键。
当我们得到了全局业务大图以后,再跳到自己所负责的局部业务模型,就会非常清楚自己所在的业务线和板块对于全局的意义了。是为了做增长,还是保障运营效率提升?是利润中心,做大业务规模,还是成本中心帮助公司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考虑大家对C端用户增长模型已经非常清楚了(不清楚的话,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关于AARRR的增长模式的解释及案例应用),我们再以聚合支付、智能订单匹配两个板块来进行进一步的拆解。
对聚合支付,业务的输入端来自线上订单或线下订单。对于线上,也就是大家在选择订餐支付的时候,会跳转到收银台,选择各种支付方式,提交支付后会调到美团后端的支付网关,然后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联或网银系统完成资金的扣账。同时,支付网关还要完成到商家端的资金结算和佣金、营销费用的扣除等。对于线下,后端流程是类似的,不同的主要是前端,用户通过扫码或被扫的形式,通过二维码来完成支付订单的提交。
这个过程中,核心关注的指标包括交易转化率,支付可用性及成功率等。主要的运营阵地就是美团APP的收银台。这里面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包括:要接入哪些支付渠道?各个支付渠道如何排序?从美团的角度,尽可能的覆盖多种渠道,来保证支付的可用性及成功率。如果后台支付网关连的某个支付渠道有问题,可以迅速切到别的支付渠道,从而保证支付通道的可用率。同时,美团自身的支付,及微信是排在前面,支付宝,银联排在后面。
一方面,美团主推自己的支付,主要是为了降低支付通道的成本(同时也需要评估直连网银端的支付成功率),另外,可以让用户的绑卡数据沉淀到自己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黏性。因此,在运营手段上,可以看到美团和各个发卡银行对于美团支付渠道的推广做了很多推广,经常会有各种支付随机立减的活动。
最后,再来看下智能订单匹配。这个局部业务模型,主要是为了完成订单的最优匹配,达到在30分钟内完成外卖订单配送的目标。对于业务的输入侧,该模型需要来自商家、用户及骑手地理位置的信息,需要来自业务端订单当前吞吐量的信息以及第三方的交通、天气等数据,然后基于美团AI,大数据及云计算的能力,找到最近的骑手,并规划最优的配送路线,完成订单的取餐,配送过程。这里运营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后端算法的优化,能否通过合理的订餐分配机制,备餐时间的预估及路径的最优规划等方面来完成最优的运营效率。
以上就是以美团为案例,来为大家解释要想成为一个高段位的运营,需要具备的全局思维能力。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课程里面也提到了“点-线-面-体”,我想同样也适用于运营这个领域。我们要能够跳出点、线状的思考,尽可能的从面和体的角度来进行全局思考,然后再回到点和线的时候,就能够更好,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未来,每个运营人对业务和问题的思考能力会比单纯的做执行显得更为重要。我也相信,每个个体会终将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