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权益的不同,其运营方式也会不同。一般来说,是送虚权、买实权和限商权。
1. 虚拟权益
虚拟权益一般都与产品功能或内容有关,所以在进行运营时,以周期内任务的形式来送权益;一方面给用户提前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粘性,同时还可以对产品进行推广。
设计一个小方案:“一周送会员”,如果是社交类产品,可以设计几个小任务,发动态,加好友,给别人点赞,分享,相互聊天。这样的设计可以做到:
不过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让用户看到自己的权益在增加;需要适时的提示、展示和表示给用户,完成了任务,权益已经能看到和感受到,而不是让用户觉得“上当”。你不说,用户怎么知道,就是这个道理。
与用户利益相关都可以归到实际权益里,而且要让用户真真实实得到的权益和巨大的“便宜”,才能让用户直接跳过虚权“诱惑”,直接购买会员,因为只有付费才是硬道理。
关于实际权益优惠方面,举一个例子,京东的PLUS会员;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权益的展示以外,更重要的是京东会帮您“算账”,根据您的消费情况,明确计算出,每一项权益能省多少钱,总共能省多少钱;加之会员价格不算贵,拿来做对比。这个设置会员用户明确看到,自己能占多少“便宜”,不仅是服务上的,还有钱方面的。
大家还可以注意到:京东的PLUS会员,还包含了优酷或者爱奇艺的会员;这些并不是其权益本身的,而是附加的。所以让用户感受到占“便宜”,仅靠本身优惠是很难,更多还要赋予其更多地附加值,加速用户购买决策。双11或618之所以吸引人的不仅有价格优惠,还有商家赠送的其他东西,这也是附加值得体现。
实际权益除了优惠以外,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权益。因为一旦用户购买了会员,不仅能享受的到实权,还要享受到全部虚权,同时还要有商权的体验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