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会,我入职一家本地门户网站,主要工作是发帖子、做活动、和网站用户联络感情。如果用现在的行业术语,应该是用户运营(拉新留存)、活动运营(线上线下联动)、内容运营(整理内容进行首页推荐)以及社群运营(维护QQ群)。
在内容运营上,我们这些新人会有统一的三个月培训,说是培训,其实类似淘汰赛制。在第一个月,我们要不停地发帖子,从日发10条,到日发50条,质量过关,才算第一个月的培训合格。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这么做的意义,觉得特别无聊,用不同的马甲,树立不同的人设发帖,特别虚假且混乱。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对用户需求洞察的最好训练,也是内容判断的最佳训练途径。
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一点需求,发展出必要的内容,来引起用户的共鸣,网感、速度、洞察力,缺一不可。哪怕是在网站日落西山,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能力,依然是底层能力,就像达芬奇画鸡蛋,练武的人蹲马步,底层能力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
第二个月的训练,是资讯撰稿的训练,一篇豆腐干般的报道,所有的引用,都要找到最初的出处。当时特别讨厌那个总编,甚至认为是故意刁难人。可现在明白,掌握第一性原理,才能够得到真相,才可以揪出问题的本质来。这锻炼的是一种耐心和探究,我认为,这是做新媒体也好,做产品也好,都需要具备的能力。浮于表面的洞察,往往都是一种假象。
第三个月的训练,就涉及到活动运营了,当时的规定是,完成一次有效的线上以及线下活动。公司没有任何预算,所有活动费用需要自行拉赞助,自己解决。这大概是现在很多运营人遇到的问题,公司零预算,怎么涨粉,怎么活跃?
那个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搞好活动,就去扫街,厚着脸皮,一点点去抠礼品赞助。又利用身边的同学资源,造势营销,来换得比较好的结果。活动,从策划到落地,全部一人包办,当时很多人会觉得是公司空手套白狼,做好了活跃的是公司网站的用户,做砸了对公司也没有任何的损失。
其实当时我也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这不是训练,是利用。随着年岁渐长,工作经历增多,才发现,有这样的全盘经验,比任何培训都来得宝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比纸上谈兵来得更直接和快速。你会发现,零预算做活动,很多时候不是公司的积累,而是你个人的积累。
再说到一个用户运营,我们经常说初心,我认为,用户运营的初心,就是真诚。当时,公司的用户有归属权,谁发展就归谁,我制作了一张用户表格,列下了我入公司后发展起来的新用户,已经划分到我这里需要维护的用户,他们的基本信息、性格特征、需求分析,根据日常的积累,一点点地记录下来。通过网站帖子的互动、私信的联系、线下活动的面基……把人物和表格信息对应起来,真正把用户当做朋友。
想当初,和用户聊天不分白天黑夜,也没有明显的上下班时间。所以,即使到如今,过去那么多年了,依然有当时的用户在互相联系着,朋友圈点赞,互相道个安,仿佛依然是那个熟悉的人,尽管大家各自成长,各自成家,早已物是人非,却依然记得在论坛里,互相闹腾的快乐。
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一套最初心的方式很少有人用了,我们只会不断地壮大流量,却忘了真诚的意义。我们不会在用户突然减少互动频率时,发去关怀;不会在深夜倾听用户的困苦;来来去去的用户那么多,我们或许早已不在乎了。
在用户运营里,有一项特别重要,用现在的术语解释,是社群运营。我们会设立各个板块的版组,对他们进行考核,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左膀右臂,正如社群里的管理者,他们或许不是工作人员,但对社群尽心尽力。从论坛到微信群,基础能力是类似的,打造金字塔结构的用户运营,解决一对多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不理解很多做法,会觉得发帖没意义,会觉得上下班的界限很重要,也会觉得上司的吹毛求疵是一种无脑,还会觉得那些大道理都是洗脑的利用……二十不惑的时候,一点不如意都会觉得没意义,但当你三十而已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无意义,其实都是你今后的意义。正如我,从网站到新媒体运营,只是能力的载体和形式变了,做的事情并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