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劳多得本无可厚非,但是用在梯度邀请制上面,就会出现问题。一个人的关系网相对来说是有限的,哪怕很想完成邀请奖励,但是自己的社交圈子注定在达到某个上限时候,邀请行为就停止了。
但是,产品却从邀请1人到邀请200人,做了邀请奖励梯度,邀请越多人,单个邀请的奖励越大。
这无疑培养一批邀请无效用户的“投机分子”,并且伤害了只能邀请几个新人用户的积极性,而对赌奖励的会员机制,就能很好的解决梯度奖励的问题。
对比以上奖励类型差异图(假设数据),我们会发现,对赌奖励的模式,鼓励用户的邀请人数,达到每个固定值,这个值在一个普遍大众都能接受的范围,稍微努力下,就能达到。
从数值结果上来看,这种鼓励某个行为达到某个固定值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梯度奖励的效果。
这种努力的前提,都来自一份看似亏本的对赌协议。像Costco、共享单车,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案例3:Costco的会员制
Costco作为全球第二大的零售商,营业利润率的70%来自会员费,它是怎么做到的?
Costco高级会员心中有1个数值:6000美元,它是一个对赌分水岭。因为会员消费额的2%可以实现返现,消费金额高于6000美元,120美元的年费就能全免,反之就要亏本。
通过低价格、少SKU、大包装,以及产品销售利率始终保持在14%以下的销售方式,对比家乐福和沃尔玛22%~25%的利润率,Costco的商品做到了真的很便宜。
所以大部分的会员每年在Costco的消费额都会超过6000美元,以此产生庞大而又稳定的消费群体,对产品上游又提供了强大的议价能力。
假设,Costco是做阶梯奖励模式,买的越多,返现越多,请问它最终的结局是用户量和消费额越来越大吗?
4)案例4:共享单车
以青桔单车为例,单次起步价1.5元,30天的会员包月卡,售16.8元。
如果一个月骑行次数大于12次,购买会员卡就可以省钱;如果一个月骑行次数小于12次,购买会员卡就不划算。
远大于和远小于12次的单车用户,不是这套会员模式的目标人群,真正的目标人群是徘徊在12次左右,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购买会员卡的人,以及稳定大于12次的上班出行人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用户范围。
相同的会员模式,还有像美团外卖会员15元,送6张5元的抵扣券,点外卖大于3次即可回本。这些都是为了将大部分用户行为锁定在某个值及以上,以此来获得最大限度的目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