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R&D投资国际化就是跨国公司将其R&D投资活动伸展到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目的是利用各国研发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组织R&D活动。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主体,广泛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是东道国获取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全球R&D海外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1987~1997年,美国在海外R&D的支出和外国公司在美国的R&D支出都增长了3倍,而同期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的R&D支出仅增加2倍,海外R&D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内R&D支出的增长速度。如附图所示,美国海外公司R&D支出从1985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45亿美元,年均增长约6.5%.
1.2 海外R&D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在跨国公司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中,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不断增多是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以美国为例,1992年共有250家跨国公司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到1997年已有375个跨国公司在美国设立了715个R&D分支机构。而以美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的R&D分支机构从1994年的108家迅速增长到1997年的186家。
1.3 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日益增多跨国公司母公司以外R&D分支机构的发明专利是测度R&D全球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1991~1995年间,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注册专利的11.3%,是在母公司以外的国家获得的。
2.1.1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根据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模型,跨国公司的海外R&D投资是依据跨国公司的总体战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伴随生产性分支机构的外移进行的;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转移技术,帮助区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
皮尔斯(Pearce)和坎特威尔(Cantwell)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跨国公司海外R&D的主要潜在职能是对不同国家的R&D分支机构加以协调,同时获得东道国的创新技术,这一观点较少强调海外R&D分支机构对国外生产性企业的技术支持,特别强调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
2.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Dunning)认为,只有跨国公司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跨国公司到哪一国进行投资,跨国公司的海外R&D投资往往是为了承担以下一种或几种组合职能:
2.1.4 R&D的分散与集中理论皮尔斯(Pearce)创建了R&D分散与集中理论,认为影响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实验室是由于离心力和向心力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离心力即促使R&D机构分散化的因素,如关键的投入、相互作用与交流和政治因素等。向心力即促使R&D机构集中化的因素,如经济规模、内部交流、安全和秘密等。Pearce还从公司层面分析了1982年122家主要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的区位决定因素,发现海外生产比例与海外R&D活动呈正相关。
2.1.5 辅助资产理论塞拉皮(E 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是为了提供辅助性资产,而这些辅助性资产对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和生产转移,常常需要公司产品的适应性开发,部分产品要求重新设计和工艺改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海外区位建立自己的R&D机构,以支持公司的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辅助资产理论还对许多跨国公司建立海外多区位R&D机构,并将各区位R&D机构并入全球一体化研究与开发网络的行为加以说明,公司产品或创新的关键技术资产可能分布于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先进技术的创新需在国外多个研究区位同时进行;跨国公司为了能从辅助技术的R&D中获得最大收益,将在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区位设立R&D分支机构,并将所有这些研究机构纳入R&D的全球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