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某些城市配电网已经改变了过去以架空线路为主的局面,而是以电缆线路为主,这使得原来沿用的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有些不适应,主要表现为:
②随着配电网的发展,线路增多,容量增大,电容电流很大,消弧线圈的补偿容量也需增大,使投资增大。
③采用非有效接地方式的配电网,其工频过电压、弧光接地过电压、某些谐振过电压的幅值较高,并且持续时间长,这对设备绝缘和安全运行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④电缆线路造成单相接地故障的概率较架空线路小得多。电缆单相接地,其绝缘一般是永久性故障不能自行恢复,因此,不宜带接地故障继续运行,以免扩大事故。
⑤随着配电网电容电流的增大,某些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过电压呈上升趋势,由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下允许带故障运行一段时间,这就加速了设备绝缘损坏,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寿命。
⑥中性点采用非有效接地方式,难以实现快速查找接地故障点。
⑦以电缆为主的系统中需要安装的消弧线圈的容量越来越大,有些情况下使用一台消弧线圈已不能满足需要,甚至需要在一条母线上中加装两台或多台消弧线圈,其并联运行也存在很多问题。
⑧受电网谐波分量的干扰,故障电流中也含有谐波电流,消弧线圈无法补偿这部分电流。
基于以上情况,近年来,我国已经有不少配电网中性点采用了经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上海、北京、广州、珠海等城市配电网中性点已在试行电阻接地方式(采用10 以下小电阻);南京地区已在多个110kV变电所及220kV下关变电所10kV系统试行中电阻接地方式。10kV以下配电网系统中性点采用电阻接地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系统,在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一般在100~1000A之间。保护装置可以根据检测到的故障电流,快速切除配电系统中的接地线路,从而不易使故障点发展为两点接地故障,有利于缩短故障线路修复时间。在接地故障期间,非故障相的电压也不高于线电压。此外,这种接地方式可以将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运行设备及城市通信系统的影响限制到最小程度;中性点设备投资费用也不高;系统的事故率可大大降低,有利于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对部分架空供电线路,还可以采用自动重合闸装置,以提高其对用户供电的可靠性。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存在着线路跳闸频繁、断路器维护工作量增大等问题,目前对它的应用尚有较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