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和经济增长的奇迹,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但和土地财政没有任何关系,相反,正是由于当初在宏观税制设置上的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挖掘财源将眼光盯向了土地,使得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畸形地寄托在土地的收益上面。
数据可以显示房改的10多年来,我们如何将中国经济、社会、民生与土地逐渐捆绑在一起:从1998年到2009年,中国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飞速增加,由507亿元上升至1.5万亿元。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3%上升至2008年的11%,其中,在房地产步入“疯狂”的2007年,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达到12150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15%,年均增长率39.5%,而在房地产最为疯狂的2009年,土地出让总价款比2008年增加了惊人的63.4%。
一方面是卖地收入的暴增,另一方面却是地方债务的日益沉重。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说法,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 .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即使在中央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情况下,为了维持2008年已启动项目的资金链,地方融资平台将肯定将继续借贷,而借贷的抵押品就是土地。
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财富分配更加畸形,土地财政的基本路径是:首先,通过低价从农民手里拿地;其次,通过极力维护高房价,继续掠夺大众的财富。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房地产本身完全成了抢夺居民财富的工具,甚至祖宗几代人的财富最后都集中在一套房子上面。现在的住房,掠夺居民的财富高达10多万亿,真正成了财富黑洞。同时,土地财政本身导致的高房价还扩大了社会内部贫富的严重分化,对社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土地财政模式下,中国的产业结构严重畸形,整个中国的经济正在堕落成一个击鼓传花的财富游戏,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都争先恐后进入房地产业,直接导致我们赖以发展的制造业日益萎缩,逐渐丧失竞争力,这将最终使得经济呈现“空心化”,整个经济体将演化成一个只追逐财富分配,而不创造财富的“传销化”体系。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当前最大的危险即在于此。一个经济体,如果大家都不做实业,不搞科研,不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只玩虚拟资本和房地产,只追逐短期利润,只热衷炒作,最终的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丧失和经济的崩塌。
正因为如此,一旦土地储备枯竭,游戏终结,可怕的结果恐怕不仅仅是金融系统大量坏账的泛滥,更是产业结构的畸形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而这很显然,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 (马光远)拆迁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