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出王建硕的个性,温和的外表、活跃的思维、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十年前,王建硕从洛阳考入上海交大自动化系。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小撮人中的一个,他对计算机技术的痴迷帮助他很轻松地拿到了微软的offer。1999年,王建硕在大学毕业后踏进了微软位于徐家汇美罗大厦里的GTSC(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办公室,一待就是近6年的时间。按照通常的逻辑,王建硕未来的人生路线也许将是一段普通却很美好的职场生涯,但到年初,故事忽然有了新的转折。3月1日,eBay在全球80个城市推出了在线分类信息站点,“客齐集”作为其中之一在中国亮相,王建硕出任该项目的负责人。王建硕坐在上海滨江大道上的星巴克里感慨,在微软的经历虽然是笔巨大的财富,但似乎有些枯燥,“我要试着换个环境”。近6年的微软生涯中,王建硕几乎担任过每一个和技术有关的角色。他曾经是微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和渠道经理,还曾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带领团队创建了微软亚洲技术社区,组建了微软高级培训(MAT)团队。
不过,让王建硕名声大噪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微软出身和目前“客齐集”总经理的身份,而是他那个访问量惊人的个人博客(blog)。从三年前开始用英文记录上海的日常生活,到2003年年底时加入中文版本的博客日记,时不时传播一些互联网领域的技术现象,王建硕一直笔耕不辍,勤奋地保持着很高的更新频率,他的blog现在每个月至少有100万次的浏览量。据说eBay之所以选择王建硕,也是从注意他的blog开始的。有人这样评价:“王建硕和keso(洪波)一样红。”
以技术名人姿态出现的王建硕,渐渐成为了上海互联网领域里的一位著名博客,同时也在国内的互联网圈子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与多位“IT圈中大牛”们都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很多素未谋面的人,都成了他现实中的朋友,其中当然包括洪波。另一方面,这样的关系又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进一步集结,互相激励和影响。互联网就是这么奇妙,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里被抽象成了一个个点,以及点与点之间密密麻麻的线条。
其实这种源自互联网的微妙关系图景在1998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了王建硕的现实生活中。当年王建硕还在上大三,他通过一个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个人主页服务,创建了自己的个人主页,而且总能排到点击率排行榜的前列。上海有一位叫做刘小光的海员是他的忠实观众,崇拜之余两人约了见面。几次接触之后,刘小光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拉上王建硕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专门给别人制作网页,这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上海火速的雏形,就连上海火速的公司域名还是王建硕的一位室友起的。
刘小光说,7年前刚认识王建硕时,记得他经常拿着一本很厚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很多他脑子里偶然想到的灵感或者是点子,“他是一个浑身冒火花的人”。但王建硕更为推崇执行力,他说:“好的主意是不怕抄的,一流的主意加上二流的执行永远比不上二流的主意加一流的执行。”恰恰是这一点,让王建硕每次提起刘小光的创业史,都要感慨良久。
如果说如上海火速这样以网络营销起家的创业史缺乏技术含量和想象力,更多的只是实干家的成功,那么一大批契合Web2.0概念默默耕耘的技术型小公司在上海的纷纷涌现,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这从某种角度也表明,上海的互联网环境正在迅速丰富,一个技术实践群体开始悄然出现。
两年前开始推出电骡(eMule)下载服务的VeryCD网站创始人黄一孟,最近刚刚去了王建硕的客齐集公司做客。这家原本默默地以P2P方式做着信息共享服务的个人网站,在两个多月前刚刚成立了公司。尽管现在加上总经理黄一孟,VeryCD才有7个员工,挤在时代大厦的一间商住两用房里,但是VeryCD的日访问量目前已经达到了令人乍舌的600万人次,而且还以每个月10%的速度快速增长。
高高大大的黄一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二时从上海大学休学,开始鼓捣起自己的VeryCD网站。由于涉及一些版权风险问题,黄一孟显得颇为谨慎。但很明显,这位只有23岁的年轻人信心十足:“我们现在做的,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事,另一方面就是继续扩大流量。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肯定会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谈到未来的方向,黄一孟说:“一是把现有资源组织起来构建资源库,并鼓励用户自己编辑修改和发布,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的一个鲜明特点;另外就是鼓励用户发布自己的资源,类似播客的形式。”
而以中国第一个播客网站的名义亮相的土豆网(toodou.com)5个月前已经在上海诞生了,同样是一套商住两用房,同样是7个人,同样是满腔的热情。和VeryCD不同的是,土豆网的创始人、32岁的福建人王微颇有些来头,他曾在美国休斯公司供职,一年前还是贝塔斯曼在线(BOL)的中国区执行总裁。“我觉得土豆网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住了一种趋势,即个性张扬时代和日趋简单的音像制作技术。如果需要解释为什么说Web2.0不是一个空泛的标签,土豆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洪波评价道,“王微要做的只是不断完善这个技术平台,并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这个平台上的游戏规则。”
诸如此类的被一概统称为Web2.0概念现在似乎在上海有着格外旺盛的表现欲,但也并非是一夜兴起。王建硕回忆说:“在2003年12月初的时候,毛向辉约了三个朋友到滨江大道上的星巴克聊天,其中有我、冒志鸿和窦毅。后来,冒志鸿创建了社会交友形式的优友地带(UUzone.com),窦毅成立了商业博客网站Blogbus。”
毛向辉是王建硕的校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曾任职于英特尔公司架构实验室,后来创建了易方软件公司,这家公司也被王建硕称为“培养出了很多很前卫的人”。当时,毛向辉很认同精英创造世界的成功模式,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他渐渐发现,商业公司有可能从事和公众利益背道而驰的事情。“在未来,会不会有一种来自民间的微小声音或技术会推动社会的变革?”
于是在两年前,毛向辉加入了国内第一批用行动实践纯粹blog理想的人群,这里的blog和现在随处可见的个人日志是完全不同的形态,blog最早的时候,是一种关注一些网络前沿文化的部落式技术站点。毛向辉和郑云深(Zheng)在2002年10月创建了cnblog.org,发起“中文blog心得集”,以网志的形式教人们如何建立网志、分享对网志的理解以及最新的国外资讯。这是中国第一个讨论网志技术和文化的“在线论坛”,很快便集合了一批热心参与者。
现在在上海一家大型国企当普通职员的叶群峰,就是当时cnblog.org的主力成员之一,也是在那里,叶群峰第一次接触到了维基百科(wikipedia)。后来叶群峰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维客站点“网络天书”(cnic.org),作为创始人和最高管理员之一,他已经开始在一个很小众的圈子里做着许多有趣的尝试。“维客潮流如果发展起来,也许‘网络天书’的影响力会大大增大,将来可能会成立一家非赢利性组织。”叶群峰说。
而毛向辉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为人所知,还是他以维众创业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UCI)副总裁的身份,促成了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江南春因此一夜暴富,毛向辉的名字也被广为传扬。Zero2ipo(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甚至将此案例评为中国度最佳投资案例。王建硕说,维众是分众传媒的第一家投资商,当时我们还劝过毛向辉别冒险,因为“分众这个项目又不酷又不新”,但现在,这已经是上海滩上的又一个财富神话了。值得注意的是,维众创投仅仅成立了两年时间,总部恰恰就设在上海。
上海一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最前沿的榜样。只不过,曾经的榜样意味离中国互联网经济有些遥远。有人这样评价说:“当北京有了瀛海威、新浪、搜狐的时候,丁磊也在广州捣腾他的163电子邮局,而上海还在睡意朦胧。”但即使是在睡意朦胧中的上海互联网,也并不缺少时代的声音。
“当年在交大的时候,毛向辉的寝室里有四个人,他的上铺是黄明明,后来在北京创建了265网址站;而黄明明所在的工业外贸系有个女生叫谭海英,毕业之后去了哈佛读书,她有一个同学叫邵亦波,这两个人回国之后在1999年8月创办了易趣网;同时期回来的还有两个人,一个叫唐海松一个叫常东升,他们后来共同创办了亿唐。”按王建硕的看法,也就是经过了那个时期,上海的互联网开始慢慢有故事了。
尽管如今易趣已经归入eBay门下,而亿唐也早已风光不再,但这恰恰可以看作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王建硕前不久去亿唐公司举办了一场小型技术交流会,他在自己的blog中这样记叙道:“海松(唐海松)是很好的人,邻家大哥那种,睿智、博学。亿唐上海的办公室,在一个市区里的厂房中,面积大,中间没有间隔。尤其是他们的会议室,清清爽爽,有古色古香的柜子(我开心地把两个大包扔在上面),地上铺着四块草席,空气里弥漫着草的味道。海松穿着时尚,脖子里带着很酷的链子,光着脚坐在一群年轻的程序员和市场、策划人员中间,这图景真不错。我真想一边讲,一边拍张照片,那一定是个完美的团队照片。”
老榜样可以让人带着缅怀的情绪回忆,而新榜样群体的异军突起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几乎让所有人猝不及防。两年之内,携程、盛大、51Job、掌上灵通、第九城市、分众传媒纷纷带着各自的理想赶赴纳斯达克。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只是新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开始,而这远远还未结束,没有人会对一直保持着旺盛活力的中国新经济参与世界经济体的热情视而不见。
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对在上海滩上一再出现的,诸如盛大、携程、分众传媒等等新经济活跃分子们的财富传奇故事习以为常,场景就像Google、eBay、MSN们,甚至是百度总部的渐次到来一样。微软7年前在上海设立的面向大中华区的技术支持中心,也就是王建硕曾经供职的部门,已经在几年前升级为了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直接面向全球客户提供服务。该中心的总经理柯文达说:“最近几年,微软已经把越来越多的投资放到了上海。”无疑,上海在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正是吸引众多服务提供商们趋之若鹜的原因。
对于技术青年黄一孟而言,他最大的体会是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和上海的IT圈有了一些接触和交流,“以前这里不像北京那样有个圈子”。对于上海的氛围,黄一孟觉得可能上海感觉更小资一点,“做点小生意,搞点小事业,那种感觉很不错。有种说不出的微妙气氛在里面”。黄一孟的潜台词中,有上海格外浓重的商业氛围,同时也有海派文化中的细腻和务实。
然而在宏观经济层面,由于近两年来上海房地产业过热所引发的商务成本快速飞涨,也把上海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增长乏力、增速放缓。上海火速总经理刘小光提到,他前些天听过的一个上海对外经贸学院院长所做的演讲,主题是“更新观念,打造上海下一步的竞争力”。“上海的经济现在遇到了一个门槛。”刘小光转述演讲的主要内容时说,“前15年上海的高速发展是由房地产带动的,而现在,企业的运作成本比周边城市高很多,比如人员工资、房租等等,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