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单位附近的一家小型服装主题餐厅,记者注意到,十几张台子的餐厅,就餐的也不过两桌。而这时正是晚上7点,饭店就餐的高峰期。一位经常在附近逛街的朋友证实,“家家饭店都挤得水泄不通的冬至那天,这家服装餐厅的就座率也不过三成。”在她看来,服装店就是卖衣服的,一边卖衣服一边开饭店,感觉她家的衣服都沾满了油烟味,“不爽”。
资料显示,主题餐厅的概念源自国外,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它在大陆流行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欧美国家以及沿海发达城市,主题餐厅大都活得津津有味。但为何到了中原,就变得水土不服?
李龙为自己的失败总结了几个原因:“一是客人的新鲜程度下降了,吃一次可以,没了新鲜劲,自然就不愿意来了。第二是菜品,虽然我们每月也做相应改变,但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最关键的一点,我不懂管理,特别是后厨和采购掌握得不够到位。”
橘生淮北则为枳。复制失败计划让朱老板认识到顾客消费群体变化的重要性。但覆水难收,位置一开始就选错了,拖延下去,只会让文化路那家效益很好的店受到拖累。对此他已不想多说,倒是门口看车的一位大姐旁观者清:“年轻人图新奇,可能会去是非岛。但这里没啥大学,都是居民区。结婚的人会去旁边的贵合园,不会选择是非岛。还有俩人谈生意,也不会去那里吧?啥也不怨,就怨这名字起得不对。”
专门从事文化评论的乔先生(京华时报的评论人乔志峰)对此事的总结更一针见血,“中国人吃饭讲亲情,讲热闹,没几个人愿意经常去那些太另类的地方。沿海人愿意为时尚和文化埋单,而中原人要的是实惠,只会为实惠埋单。”
在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宋向清看来,餐饮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在,主题餐厅是一种新的思路,但也并非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如果没有真正的主题特色,挂羊头卖狗肉,照样会死。
“目前主题餐厅存在的关键问题是重表象轻实质,重厨艺轻管理,重经营轻宣传。大多主题餐厅只是在装修方面做得非常到位,顾客消费到的却是没有特色的大众化菜品,挂羊头卖狗肉。既然我在别的餐厅也能吃到相似的饭菜,我为什么非到你那里?”宋向清说。
宋向清觉得,主题餐厅的管理和一般餐厅的管理区别在于,更重视主题内涵的张扬和对主题文化的渗透。他举了一个忽视宣传的例子,家住陇海路的一个朋友,很喜欢恐龙,家里到处都是恐龙模型。“我告诉他郑州有个恐龙餐厅,他很惊讶。就是这样一个恐龙级发烧友,竟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城市还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主题餐厅!”
对此郑州第一家女子餐厅的老板卢广利深有同感。做茄汁面风靡河南的他,去年冬天开了中原首家女子餐馆。因为注重宣传,菜品独特,更新频繁,也因为地段好,人流量大,他的主题餐厅一直还不错。“中午能上到五六成,到了晚上可以翻台三四次。200平方米的店,上个月卖了20多万元。”他说起去年12月,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到他的店里做客,“连夸不错,他说这样的店开到北京,一定能火!”
宋向清预测主题餐厅的趋势最终要品牌化、经营连锁化和部分餐饮品种要工业化。卢广利过了春节也准备到北京,在首都安营扎寨,“有了主题餐厅的内涵,再走出去,才能把女子餐厅这个主题做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