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翘尾因素大幅下降的影响,8月份CPI回落至4.9%,低于市场预期的5.4%。近几个月CPI的放缓来自于基数效应(8月份翘尾因素大幅下降1.2个百分点)和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回落(8月份食品环比下降0.4%),但非食品通胀依然环比上涨0.1%,反映了能源价格调整的间接传导效应逐渐显现。此外,CPI中居住类房屋租金价格涨幅继续回落至3.5%,反映了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疲弱。
PPI继续上升至10.1%。分项来看,8月份PPI再创新高,主要源于前期国内能源价格调整的逐渐传导以及煤价上涨,抵消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成品油中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进一步攀高,分别上涨33.7%、22.1%、36.1%;燃料动力类价格(包含电力)上涨30.9%;8月份原煤价格上涨38.3%。因此,尽管原油价格和钢材价格涨幅回落,但8月份原材料及动力购进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达到15.3%。值得注意的是,CPI与PPI倒挂进一步扩大,这将进一步挤压中下游企业利润。
政策方面,我们判断短期内不会出现任何超过市场预期的政策放松。目前,有传闻政府近期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以提振经济,或者立即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放松货币政策。然而,8月份投资、出口、消费等经济活动数据好于预期,进一步表明目前仍处于“双十经济”(经济增长10%,PPI上涨10%),即便下半年GDP增速放缓,幅度也有限,不会跌至9%以下。政府没有必要在此时就推出财政刺激。政府对PPI的进一步攀升是否传导至CPI仍有担忧,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放松,价格性工具预计仍将“维稳”。
我们认为,通胀的回落为理顺能源价格提供了契机,中国切忌由于眼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周期性回落而推迟理顺能源价格。首先,经济转型亟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世纪60至70年代,经济增长迅速的日本、德国等国家采取了与墨西哥、阿根廷等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日、德等如今的发达国家走上了低能耗经济发展道路,而墨西哥等国却采取补贴、价格管制等方式刺激需求。可见能源效率问题与国家经济增长关系之密切;其次,能源价格持续补贴未来难以为继。过去数年,中国的强劲需求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以及石油价格高涨,尽管目前由于全球经济进入下降周期而有所回落,但随着更年轻的新兴市场的崛起,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被推至更高水平,届时中国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中国应当不失时机地理顺能源价格,水、电以及成品油价格方面加快市场化进程,开征资源税,并辅以严格环保节能的法律条例和财政手段,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还应加强社保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国内消费。中国家庭储蓄率高企、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保障缺乏,国家对于社保的投入远逊于其他国家。中国政府目前社保开支占GDP比重仅有1.4%,孱弱的社保规模增强了民众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了消费信心。因此政府亟须加大对于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教育的财政支出,从中长期推动国内消费,改善经济结构。
中国不必将目光聚焦短期政策,而应当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目前中国经济伴随全球周期进入调整阶段,政策难改周期,中国应当利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契机,推进制度改革。除上述价格改革、加强社保建设和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政策外,还应当进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以加速城市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促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