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比较简单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这个数字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普遍的质疑。不仅众多网民就此发表了激烈的评论,很多时评人士也纷纷撰文表示不理解和不认同。
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这条关于职工工资增长的统计数据发布位于很显眼的位置。数据是这样公布的:
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增长17%,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增长18.9%,城镇其它经济类型单位增长19.2%。
数据发布后,各大门户网站上网民大多表示质疑:“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工资涨了这么多?”新浪网一项26383人参加的调查中,96.96%的人认为平均工资涨幅统计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人收入水平,有67.18%的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工资跟去年持平,7.64%的表示涨了,还有25.18%的人表示工资下跌了。
昨天,相关官员和专家表示,私营企业职工收入不被计算在内、各层次各行业工资涨幅不均衡,是统计数据和公众感受有差距的两大原因。
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大多数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有人不无揶揄地说,工资就算跑不过刘翔,至少也要跑过CPI。如今,从国家统计局的结果看,工资增长幅度(18%)确实超过了物价上涨指数(7.9%),按说应该皆大欢喜才对,怎么反而溅起了一片不满之声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统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工资、物价等数据的统计却又如此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无法不关心、无法不捉摸。从网民的留言和媒体评论来看,确实存在大量错误的理解和主观偏激的想法,有的没有搞清基本新闻事实,有的连常见的统计术语都弄不懂,有的则把统计问题与贫富差距、与垄断企业的高薪混作一团,如此种种,都人为放大了一个统计数据的“有效半径”,但无论如何,这种“离心”的局面对老百姓和统计机构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网民aadfg:“我的切身体会是猪肉涨了,有线电视收费涨了,连尿不湿,卫生巾都大幅上涨了,我的工资可是一点都没涨……”
网民飞飞:“工资倒没减,去年年终奖倒少了很多;国家说涨18%,我们单位文件出来说下个月工资提15%,但不是每个人都提,有的话也是根据工作表现提高1%-15%,最多的也就是几十块的事,工作量倒增加不少,因为不再招新员工。唉,有的加总比没有的好啊……”
网民AQU:“因为换了公司,算是变相自己给自己涨了工资。。。。”
网友小白:“涨了12%,跟18%还有一定的距离,不断努力中。年年都涨,最低8%,最高不过25%,不过我基数低哇,最涨也只有一点点的钱。” 工资涨幅高过GDP、CPI,但感觉有落差
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后,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是否被计算这个问题,曾引起争议。昨天,早报记者采访相关官员得知,私营企业职工工资在此数据中暂未得到体现。 浙江省统计局人口科技处人士告诉早报记者,传统的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统计对象,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等,不包含私营企业。由于各地区采取的统计对象相同,因此全国的此项统计对象中同样不含私营企业。
统计局官员表示,统计方法是将所有企业的年度职工工资报表收集后,将工资累加总额除以平均职工人数即为职工年度平均工资。职工工资不能与实际拿到手的现金划等号,它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及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
以浙江为例,不包括私营企业,浙江职工工资统计对象约10万家,去年浙江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854元。
可与之对比的是,今年初,浙江首次公开2007年度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数为24603元,比上年增加2533元,增长11.5%。这意味着,规模以上私营单位纳入统计范围后,将平均工资拉低了6251元,幅度在20%以上。
有的网民在网上说“‘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每年所谓的平均工资上涨,真正受益的是少数人。垄断行业和企业高管的工资拉动是“平均工资持续、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最“鲜活”的例子是,年薪6000多万元的马明哲,就可以带着1000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走入“平均年薪6万”的行列。我们公布数据把个体和私营企业都没有在数据统计中体现,显然这样的表述是有缺陷的。
我国传统的统计分类本身就把个体和私营企业分为一类,如果这类企业工资收入没在现在公布的数据中得到体现,就应尽量在其他统计数据中公布。但只公布平均收入,而不公布各行业职工工资情况、职工工资中位数、职工工资方差等更详细的数据,无法让社会对全国职工工资的变化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统计局数字的真实性,只是有些看不懂而已,原因就是这样的数字细化得不够。比如说,到底是哪些行业、哪些人的工资在上涨?上涨幅度比较大,带着平均数向上奔的又是谁?这些问题不说,大家有疑问是必然的。
印象中,这几年统计局每发布一次工资或者可支配收入的数据,都会引起一片议论。议论的中心是:怎么我的钱没增加那么多啊?怎么我们公司多年没涨工资啊?这些数字看上去的确喜庆,只是,给人的感觉太笼统。
退一步讲,如果实在因为某种原因,说不出细节来,那么也可以讲讲这些数字是靠哪些办法统计出来的,调查了些什么人,算了些什么账。要是没有过程,也没有分类,那么现在公布的数字,可能只是个数字,当然也就是看不明白的数字。
在这方面,统计局应该有所借鉴,以大家习惯的看待工资的方式来说事儿,可能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