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西安市出台的《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业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按照这份文件,居民购房、政府将给予不同等级的财政补贴,虽然补贴金额不大,但这种做法还是掀起了一阵波澜,同时也引发新一轮关于楼市应否“救市”的争论。
在救市与不救市两大阵营的争论中,反对一方阵营的支持者明显多于支持救市阵营一方。反对方认为,深度调整有利于房价达到市场认可的水平,而一味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楼市很可能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事实上,楼市救市呼声的出现绝非偶然。自去年底以来,全国楼市一直处于浓厚的观望情绪之中,成交量急剧萎缩。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全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无论是现房还是期房,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7.8%,增幅同比下降27.6个百分点;期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2%,增幅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往的楼市热点城市深圳,更是出现了房价的大幅调整和“断供”现象,于是楼市“救市”呼声在深圳率先引发。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程度的不断加深,有关“救市”的呼声和争论也一再高涨,尽管这种争论并没有形成共识,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出台措施试图为楼市注入“强心剂”。西安市的做法就是其中一例,而在此之前,河南、沈阳等地也纷纷出台了类似“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减免交易税费、办理户口等内容。按照这些地方政府的说法,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使房地产恢复,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出台“救市”政策的动机,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副总经理胡景晖分析说,地方政府之所以纷纷出台救市措施,最直接的动机就是土地出让金减少。他指出,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一些房地产开发量大的城市,土地出让金要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转冷,使得开发商不再竞相拿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肯定受到了影响。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告诉记者,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萎缩,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地方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另一层面地方政府也看到今年以来土地市场成交持续低迷,其中近一半的土地以底价成交,将近10%的土地流拍,这和去年的市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这也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地方政府必然会出台一定的举措。
对于这种观点,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赞同。他说,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出台这些政策是在打“民生牌”,旨在维护和稳定房地产市场,但背后深层次的动机实际上是为了稳定地方经济,因为地方政府担心如果楼市进一步下滑必定会对地方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陈国强表示,由于楼市的不景气,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下滑明显。他以上海为例说,以往股市和楼市是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引擎”,但今年上半年由于楼市的调整股市的巨幅震荡,这两大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却成了负数,上海GDP的增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近年来十分罕见的一个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楼市调整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出台这些‘救市’措施,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地方经济必将产生积极意义,但具体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他补充说。
与此同时,多数的消费者坚定地选择站在了不支持救市阵营一方。
根据搜房网进行的“楼市再设赌局,你认为政府会救市吗?”网络调查显示,63.6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楼市不需要救市,房价还没回落到合理价位;59.7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支持政府救市。
焦点房地产网进行的“政府该救市吗?”网络调查也显示,9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赞成政府救市;90%的人认为救市是在为开发商“松绑”;9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没必要救市,因为房价还是高。
记者发现,尽管有关救市与否的争论日渐高涨,但当前国家的调控政策并无松动迹象,相反调控仍在继续。央行和银监会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同时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业内人士称,这道限贷令对业已冷清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未来楼市走势,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相对乐观。牛凤瑞说,尽管楼市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但中国房地产的供求基本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刚性住房需求依然存在。同时,虽然全国商品房的平均价格增速在下降或停滞,但这并不等于房价绝对值在下降。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看好,有望维持稳中有升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