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起,中国银行业务的可持续性问题开始引起中国的各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并且作为《经济观察报》年度最佳银行评选活动的一部分,首度颁发了2008及2009年度绿色银行创新奖。这一年3月,绿色流域组织及其它八家团体联合发布首个中国银行业非政府组织标准。他们的“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ngo版)”对14家上市的中国银行2008年(2009年的完整数据仍然没有公开)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考察。
该报告的主要作者于晓刚解释说,该研究报告不仅考虑了“国情”,还考虑了可持续金融这个理念在中国相对较新的事实。报告重点强调了各银行内部绿色金融教育的发展。于指出,这才是在贷方与客户间形成可持续的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例如,兴业银行在采纳赤道原则(eps)之前就从wwf请来了一位绿色融资培训师。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环境社会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导方针。中国工商银行也与cbrc和mep一道共同对赤道原则进行了研究。但是,许多接受调查的银行没有透露他们开展了那些,以及是否开展了关于绿色金融的学习活动。这就使我们很难了解银行职工及客户对这个问题的了解程度。
报告对那些加快对节能项目放贷的银行给予了肯定。如向华东地区山东省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贷款的兴业银行,以及向华南地区湖南省的余热回收发电项目贷款的北京银行等。其中,余热回收发电项目还被《21世纪经济报道》评为全国十大绿色信贷项目之一。ngo组织们也看到了那些旨在削减对环境有害项目贷款的各项措施所取得的进展。一些接受评估的银行已经通过一些程序在放贷之前和之后对项目进行监控或限制向中国污染严重的企业发放贷款,其中包括建筑或化工生产等行为。icbc及其它一些银行也以采取“一票否决制”。使用这一名称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符合环保要求是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
然而,一些银行却非常迫切地指出,他们已经成功地减少了对能源密集型及污染型项目和企业的贷款,并给出确凿的数据对此加以证实。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的表现就超出了他们自己的预期。他们对水泥、钢铁、以及其它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型行业的贷款消减量是2008年计划数字的120%。其同比降幅远远超过中国其它同业银行。2008年,icbc对污染行业的贷款消减了近500亿元(7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0%。然而,信息的披露依然不足。研究中有超过一半的银行未能提供任何能够证明他们采取措施消减污染行业贷款的数据。而那些提供相关数据的银行却很少提供其消减量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例的数据。
而这种数据的严重缺失更凸显了对政策,以及银行业整体业绩趋势和项目信息进行更好地披露的需求。于晓刚指出,“中国银行业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披露内容仍然非常有限……关键信息,特别是公众关心的具体项目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可能被隐藏。”随着中国公民为诸如厦门石化厂和金沙江水电站大坝这样的项目付出代价,对企业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提高透明度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
与之相比,环境信息及社会信息的可获得性是国际上对银行进行衡量的决定性因素。银行追踪组织于2010年4月公布了其题为《弥合差距》的全球50家著名银行衡量报告。其中仅对那些公开的,并且意识到做出公开承诺以及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性的银行政策进行了评级。报告中提及的icbc、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兴业银行四家中国银行中,只有最后一家提供了可以对其进行排名的公开数据。因此,中国银行在其国际竞争者当中整体表现较弱。对于这一结果,该报告的协调员杰拉·沃特里克表示,“政策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我们希望这篇报告能够鼓励银行在这方面继续取得进展,披露更多有关他们政策方面的信息。”
然而,中国的银行业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成为领头羊的潜力。2009年12月,中国首个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兴业银行披露了其首个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的信息。其力度是其它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未曾有过的。此次公告的发布表明兴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通过该项目表明了兴业银行致力于促进环境善治的承诺。
在绿色信贷政策颁布三年后,中国的银行为实施这项国家政策所做出的努力应该值得表扬。这标志着他们迈出了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迈向一个更加清洁的环境的第一步。如今,就看这些银行是否会迈出下一步,通过公开披露他们的环境承诺及放贷业务方面的信息来达到政府的环保目标及社会的期望。
艾迪娜·马蒂索芙,美国地球之友中国可持续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