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施方案是整个审计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是全面指导审计工作、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规范审计实施程序、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表明,审计实施方案制定的好与不好直接导致一个审计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要确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合理的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对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要明确而切实可行。而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核心工作和前提则是审前调查。这对审前调查的要求本身就很高,因此,要搞好审前调查就得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一是组织审前培训明确工作思路。在审前调查之前,要按照企业审计“摸情况、揭隐患、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本次审计的工作目标,组织审前调查组进行培训,认真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掌握与被审计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制度规定、会计准则,明确审前调查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二是通过多听多看掌握总体情况。在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一定要通过多听多看来了解掌握被审计企业的总体情况。与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要多交流多沟通,如采取集中听取汇报、召开各层次座谈会等方式,听取被审计企业及其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业内人士的意见看法。广泛搜集查看企业财务与生产经营资料,掌握企业的总体情况,了解企业的职能职责情况、机构设置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挖掘重要线索。目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大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相对规范,财务核算相对先进,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也相对较高,非常适合开展计算机审计。因此,要充分利用目前企业计算机运用水平较高的优势,在审前调查阶段就着手采集被审计企业的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数据结构文档等,通过对数据的转换、整理、分析,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总体情况,初步评价财务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力求突出重点,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
四是通过内部控制的测评确定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检查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初步评估出控制风险的水平,对是否依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依赖的程度做出决策。如决定依赖内部控制,则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可以通过检查文件资料、询问、现场观察、抽样调查、证据检查等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并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如决定不依赖内部控制,则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环节。
五是通过分析性复核获取直接线索。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企业的主要报表项目和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趋势分析,如通过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收现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增长率、固定资产使用率、扩张率、折旧率等生产经营及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确认各种指标异常关系和意外变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确定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资产质量、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财务和经营情况,以便获取重要而直接的审计线索,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做出初步判断。
六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扩大信息来源。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审计人员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了解被审计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在分析行业大背景的前提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寻找企业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寻找审计的线索和突破口,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
七是通过延伸走访多角度挖掘审计线索。在审前调查中,审计人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思路,对涉及到的上下级单位或有关部门,如国资委、纪检监察、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进行延伸走访,更进一步了解企业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纪、关联方交易和往来、群众信访举报等情况,多角度挖掘审计线索。